大莊此時國力還很強盛,而且淩家在西北一直沒有達成一家獨大的局面,他之前擁兵自重都不敢露在表面上,真要是反了,無名無實,淩家只會受天下人唾罵!
“等上幾天吧,等長寧和西北的訊息。”
姜芝林沒跟姜芝樹說淩老將軍死了的事,更沒有說李暮歌估計會對後宮貴妃與魏王世子下手的事情。
現在淩長壽確實沒有造反的可能,因為他深知造反贏面不大,可一旦訊息傳開,他就是不造反也不得不造了。
因為他沒有別的退路了。
淩老將軍、淩柏松以及貴妃、魏王世子,這些人如果都死了的話,淩家就接近窮途末路了,淩長壽不拼一把,就等著死吧。
姜芝林現在才有時間仔細想李暮歌的打算,想明白後,又想起了曾經李暮歌對自己說過,淩家之昨日,是姜家之明日。
此前姜芝林不覺得姜家會走上淩家老路,但她也曾猶豫過,現在她是十分確信,姜家絕不會走上淩家老路!
姜家可不能像淩家一樣不聽話,更不能像淩家一樣囂張,有意染指皇權,到頭來,落個家破人亡,名聲盡毀的下場。
各方人士已到位,只等淩長壽做出反應。
楊家的訊息比任何人都快,底蘊在此,遠在西北多年的淩家是比不得的。
所以在淩長壽得到訊息前,在西北的楊家人早一步得知了長寧城內大亂的訊息。
隨後二話不說,收拾收拾就走人了,絕對不留在西北跟淩家共存亡。
楊家現在已經元氣大傷,遠不如從前,真要是牽扯到這件事裡去,那以後長寧可能就沒有一個楊姓世家了。
等淩長壽發現不對,親耳聽見父親路上遭遇山匪襲擊而亡,兒子和宮中貴妃勾結,闖入鳳儀宮意圖對皇帝不利,被太子當場射殺,連帶著魏王世子也一起陪葬的訊息後,距離淩老將軍死那一天,已經過去十天了。
十天時間,淩長壽感覺天地驟變。
安家和蘇家同時得到了訊息,立馬開始召集自家兵馬,對峙淩家與趙家,西北決不能跟著淩長壽一起去死。
淩長壽的反應和李暮歌猜測差不多,當天就直接反了。
明目張膽造反,一臉發了數條檄文,怒斥當今皇帝李麒不做人,有關李暮歌的檄文,只有一兩篇。
李暮歌懷疑之前淩長壽就準備檄文了,只有最後一兩篇是他名下幕僚現寫得。
西北一有動靜,西南的軍隊立刻開始調集,而長寧則發了廣告天下的旨意,言明西北軍計程車兵被亂臣賊子蒙騙,不知他們在做什麼,只要願意投降,朝廷當既往不咎。
投降不殺算什麼仁慈?真正的仁慈是,你只要願意投降,哪怕你真做了反臣,你照樣能重新做人。
李暮歌是盡她所能,將沖突壓到最低限度,讓人盡量少死一點兒。
西北軍的普通士兵是真的慘,錢沒有,裝備不夠精良,天天跟異族拼殺,最後什麼都落不著,還被迫成了反賊了。
李暮歌對底層百姓永遠抱著一份善念。
不過這一份旨意並非全數赦免,她只是說不追究那些人當反賊的罪,不代表不追究一些兵痞藉此燒殺搶掠做各種壞事的罪。
此旨意一出,天下嘩然,不少人暗中罵李暮歌身為儲君,過於心慈手軟,也有人說李暮歌未來定然是一代仁君。
在沸騰的輿論之中,宮裡死了一大批皇嗣與宮妃的事情,硬是沒有濺起一點兒水花,連長寧城都沒出,就沒了聲息。
長寧城的大臣們也更加擔心西北出事,除了那些宮妃的家人外,竟一個詢問宮變一事的人都沒有。
李暮歌對這些大臣知情識趣的表現很是滿意,轉頭又讓穆盈梔暗中操控人手,將輿論焦點往淩家不忠一事上轉移,順便還著重強調了一番她愛民如子的人設,讓那些有良心,不打算跟著淩家造反的兵,趁早叛變。
沒人在乎那些小兵,所有人都覺得,一群大字不識幾個的兵卒,只需聽從將領們的命令即可,誰知轉眼,姜芝林率領的部隊長驅直入,攻入西北。
淩長壽說要造反是在四月,平息此事是在五月,不過三十餘天,姜芝林就殺到淩長壽面前去了。
一路走一路收容改邪歸正的西北軍,姜芝林是越殺,手中的人越多。
她砍了淩長壽,並將逃往胡國的淩家人一一抓回來砍頭,徹底結束此事時,時間才將將邁入六月。
解決完淩長壽,姜芝林立馬遞信到長寧,請朝廷盡快派新的西北將軍過來接替,她一刻不敢多待,馬上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