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潭根據地在2萬多熱情洋溢民工的建設下,每天都變一個樣。
熱火朝天的各個工地一片沸騰,民工們肩挑車運,一條條道路連線著一片片平整場地,一個個建築的地基、一間間乾打壘房屋、泥磚或石頭房屋拔地而起。
一聲聲爆破、一隆隆土嶺被大量的炸藥削平,山體各處作為倉庫之用的數十個石山洞正在挖掘,大量的石渣、石塊被運出來築路、砌牆或打地基。
攔截起的簡易水壩將清純的湖水灌進新開墾的水田,並迎來了它們的第一批田主。
他們是擎州攻堅戰犧牲戰士的家屬和羊城王家送來的第一批移民,他們將在這裡開創新生活。
根據地內製定優越的政策,60歲以上的老者能享受到每月30斤糧食和每年2個大洋的補貼,孩子們將免費入讀正在建設的寄宿學校,壯年者可以在根據地內經商、務工,每個家庭都將撥給住房,按人口撥給田地。
這些烈屬及新移民雖處身於著百業待興的下龍潭根據地,但每一個人都知道這裡將是他們幸福生活的開端。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裡每天的開銷與花費的巨大,王家提供的資金支援就像流水一樣消耗著。
儘管這是既定方針,可支出大得連暢鵬都心疼。
幾個在特區政府任職的王家子弟,總能讓羊城王家準時送來所需的資金和物資,歸皮特管轄的德意志商船每兩天至少到達一艘,煌城的一個臨時港口在數千人加班加點趕工之下,已經能讓那些上千噸的貨船直接靠岸。
老人們教導孩子們說道:
“孩兒啊!你們兄弟為這樣的政府死得值,等過兩年你長大了,也要向你哥哥一樣做個西海灣部隊的軍人”。
婦女們說著:
“老公,政府把我們娘倆安置得很好,你放心去吧,我明天就去工地上工,寶兒能去新建的學校上學,長大啦能做個文化人。”
相對於新移民們的感切,殊不知對暢鵬與他的經濟特區來說是一舉兩得,根據地投資巨大不假,但人口和人氣是急需的。
有著羊城王家的鼎力支援,根據地將快速的建立起來,以十萬大山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勢,下龍潭根據地可是暢鵬的立足之地。
通曉歷史的他也說不清這剛佔據的西海灣地區是否會引起強勢軍閥的注視,先考慮自保吧!
暢鵬在下龍潭根據地,一面考察一面慰問這些新移民,身邊多了個跟班王亞梅。這個“堂妹”死活要跟著王家轉送物資的叔叔和首批粵省移民一起來煌城湊熱鬧。
這時的羊城王家,除基本的商業運營以暫時維持王家各商行還不急於撤出的資產及僱員外,他們不但拿出自有的資金,更是大量的借貸以維持西海灣建設的鉅額資金支出。
從羊城發往煌城一艘艘貨船在臨時簡易碼頭靠岸,全是西海灣所需的物資、軍火及機械等,幾乎每船都有往特區轉移的王家子嗣。
一些與王家關係良好的世家,也隨著貨船到西海灣特區的考察。
憑著特區的新稅收政策,當即拍板落地的已有多家,正準備逐漸將產業及商業轉移過來的商家也有不少,他們提出將商行設立到西海灣特區的各個城鎮,遍及多個行業。
不僅僅是王家擔憂,一個長期處於戰亂的地方,尤其羊城當是風口浪尖,革命的領頭羊,北洋政府胸口的刺針,誰不擔心,弄不好那天又換旗幟了!
各商家萬分無奈啊!攤派、贊助等的,遠遠超出正常的稅收。一下滇軍、一會又桂軍,哪怕本地粵軍都得掏錢。誰不想吃碗安穩飯,怎不願有張安靜的書桌,世道啊!
對於外來投資和實業轉移,西海灣舉雙手贊成,雖然數量並不太多,但每一家商行或實業工廠、包括作坊都是西海灣特區需要的。
即便如此,暢鵬也讓周興國通知特區駐羊城辦事處主任黃政輝,需著手有計劃有條件地移民和接受投資,明確指示不得驚動南方國民政府。
特別是諸如羊城王家這樣的大戶,必須要經過特區政府及特區行政長官助理周興國的批准,要安排周密、不為人知的前來。
否則,大量的投資和資產轉移,如果使得羊城的商業動盪,別說陳明炯,連孫逸仙都要來問罪了。
當務之急還是要以發展自己的工業和科技、專利產品為主,可惜賓州生產的大量香皂、護髮露以及軍品被服等,都因粵桂戰爭而滯留在賓州和鄒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