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也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都沒有交代。
靠窗的病人熱愛生命,憑藉殘存的精力和滿腔的熱情,描繪出一副窗外的美麗景色,激勵自己勇敢和病魔作鬥爭。同時講述給唯一的病友聽,激發他活下去的慾望,點燃其生命之火。
在他看來,窗是兩人共同的財富,景色自然也要分享。
“我們的房間俯瞰著一個公園,裡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遊著一群野鴨、天鵝……情侶在散步……”
“公園裡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鬥豔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公園盡頭是一排商店……”
不靠窗的病人聽得津津有味,彷彿看到窗外發生的一切。
他多想親眼看看這一切,一個想法不可遏止冒了出來,為什麼看到美麗景色的不是我呢?
為什麼靠窗的不是我呢?
為這一想法困擾,他失眠了,病情開始加重,醫生卻對病因摸不著頭腦。
這天夜裡,他盯著天花板無法入睡,忽然,靠窗的病人醒來,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慌張摸索電鈴。
只要電鈴一響,值班護士就會立即趕來,可以得救了。
不靠窗的病人已經被自私和嫉妒佔滿,眼睜睜的看著,心想,他憑什麼要佔據視窗那張床位呢?
漸漸的,靠窗的病人停止了呼吸……
稍過幾天,不靠窗的病人覺得可以開口了,正當得體的要求護士把他抬到視窗位置,氣喘吁吁的向外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歐·亨利式結尾!
……
“真的不得不佩服這些名家的筆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沈哲讚歎自語,檢查一遍,隨即上傳到頁面。
一扇“窗”照出兩種靈魂,表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醜。
虛的“景色”之於實的“牆”,是對醜惡靈魂的有力鞭撻!
短篇小說的魅力在於文章結束後的想象空間,比如靠窗的病人當時的心理活動?不靠窗病人的最終下場?
這些都會吸引讀者自動腦補。
同時,《窗》的寓意和文聯“人性”之題呼應,是對文壇小撮人的一次有力回擊。
沈哲沒有和人戰鬥的自覺,完全是下意識認為應該這麼做,自從香山之行,他好像靈魂昇華一個層次。
以他稍顯隨波逐流的性子,些許領悟活的更自在些。
倒是林語菡讓他心裡發暖。
透過電話就能就能發覺他的情緒變化,靈與肉的範疇內,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我想什麼都知道,也挺可怕的……”
徵文任務完成,沈哲還有事做。
昨晚逛校園論壇,看到今天上午十點有個大師講座,關於世界文藝簡史,他想去聽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