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週末,沈哲去附近食堂吃完早飯,回到宿舍開始思考劇本的事情。
其實嚴格來說,劇本並不能說是一種文學形式,它是為影視拍攝服務的,而文學中的小說卻能獨立存在。
但無論小說和劇本,塑造人物都是頭等大事。小說塑造人物以敘述、描寫為主,甚至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劇本卻只能靠臺詞和動作,完全不相同的兩碼事。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到劇本里就變成了場面、情節、對話。
拓展武俠文化的影響力,影視劇又是必不可少的。
未雨綢繆,沈哲自學過一些編劇理論,加上腦中很多現成的影視劇提供對照,差不多可以勝任編劇工作。
因為知道梁師的武俠作品,除了他自己改編,換成任何人必然遭罵。
遭原著讀者的罵。
彼時空那麼多梁氏武俠影視,似乎都反響平平,並不單是導演或者主演的問題,也受制於小說本身。
或人物形象模糊,或素材不夠豐富。
被翻拍次數最多的《白髮》一書,好像也是越忠實原著,越不討影迷喜歡。
到了後來,娛樂方式極度豐富時,更不常見了。
最深入人心的應該是93年張國榮版,導演于仁泰也是勉強拍攝。
當時找到梁師詢問意見:如果願意授權我們徹底改編,那就拍攝,不許傷筋動骨就放棄。幸好梁師同意了,才留下一部經典電影。
改編後的白髮魔女電影,一度讓于仁泰殺進了好萊塢,足見這部武俠片的分量。
對於大部分影迷來說,它是浪漫武俠電影的極致代表作。
讓原著讀者無奈的是,除了名字外,內容基本全毀,弱化了武俠色彩,突出浪漫的愛情。
以這版為基準有個好處,能吸引影迷關注武俠。
影迷和讀者關注點不一樣,趙薇拍《致青春》時說:“如果是已經看過小說的讀者,那麼我則不建議他們再去看電影,因為他們的腦海中已經有一個30萬字的東西。”
小說依然停留讀者腦海的現在,由旁人對原著動大手術,肯定會遭到讀者激烈反對,他親自動手最好。
沈哲也一直等著影視公司上門,對出售《白髮》影視改編權並不抗拒,姜小樓首先找上來,還算是個不錯的結果,總比海洋電視一口吞下武俠好得多。
大家都是聰明人,幾句話點到便達成共識。
最後,姜小樓也說了部分實話:“劇本透過,拍攝日期不一定,沈哥你不要抱太大期望。”
沈哲心頭恍然,影視公司囤積創意,不是太稀奇的事情。
沒關係,他的主要方向是文學作品,等金庸大部頭出來,看誰沉不住氣。
……
想了一會,發現時間已經過了八點半。
徵文最後一輪題目昨晚已經放出來了,很坑爹,也很打臉。
不管文聯官方出於什麼目的,總算順便為他也出了口氣,沈哲心情很好,稿子很快有了決定。
澳大利亞女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沈哲一邊打字,臉上笑意掩飾不住,心中對那幫眼紅獎金的作者滿滿的惡意。
因為這篇文章也很短,1200餘字。
不但切合徵文主題,還能恰好說中那些作者的心思。
短文設定極其簡單:一間病房,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