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低碳水、必需脂肪酸、特定微量元素。】
【確保大腦在超頻運轉下,獲得最直接、最高效的能量補充。】
【避免血糖波動對專注力造成的干擾。】
【具體實踐:水煮牛肉、深海魚油、複合維生素、磷脂醯絲氨酸等。】
【關鍵要素三:主動式精神調控。】
【常規休息無法滿足極限狀態下的精神恢復。】
【需採用特殊冥想與專注力訓練。】
【主動過濾外界干擾,強化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效率。】
【提升在高壓環境下的臨場決策與資訊呼叫能力。】
【具體實踐:特定頻率音訊引導下的專注力維持訓練,抗干擾環境下的冥想練習等。】
林辰星一條條寫下來。
邏輯清晰,條理分明。
他將自己這幾天的行為,用一套聽起來很“硬核”的理論串聯了起來。
極限訓練不是瞎練,是為了“神經系統應激性重構”。
吃壓縮餅乾和功能飲料,升級到吃水煮牛肉和魚油,是為了“精準能量供給”。
冥想和戴眼罩耳塞睡覺,是為了“主動式精神調控”。
觀察室裡。
專家們看得目瞪口呆。
那位運動學專家忍不住開口:“高強度體能訓練確實能促進神經遞質分泌,短期內提高興奮度。”
“但長期超負荷,對身體損傷極大,尤其對一個還在發育的高中生。”
“他提到的神經系統應激性重構,理論上存在可能,但風險極高,缺乏大規模實證。”
腦科學專家則盯著“精準能量供給”部分。
“磷脂醯絲氨酸確實對認知功能有益。”
“但這種完全定製化的營養方案,效果因人而異,且需要極其精確的配比和監控。”
“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代謝紊亂。”
心理專家對“主動式精神調控”最感興趣。
“他描述的訓練方法,類似於一些高階的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訓練。”
“但強度和深度,遠超常規應用。”
“如果他真能做到主動過濾干擾,強化記憶轉化,那他的意志力和精神控制能力,簡直可怕。”
李副校長和王特級教師則從教育角度思考。
這套方法,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學習模式。
它強調的不是勤奮和積累,而是透過極端手段,壓榨身體和精神的潛能。
這能成功嗎?
即便成功了,代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