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要上的第四冊,所要講的就是“蟲”。
蟲師這樣的職業,在英雄這一大職業體系之中,是相當的不起眼的存在。因為蟲師們向來都是深山老林裡行走,他們從不在同一個地方,居住過長的時間。而他們畢生都是在記錄新的蟲,解決由蟲帶來的禍患,為偏遠地區的人帶去穩定自然的生活。
由此來看,蟲師其實也當真可以被當做英雄。因為蟲雖然不會說話,形態上而言,和細菌病毒有相似之處,蟲師的職責與醫生還有行商都有交彙點。
蟲師們很難有一個正常、穩定的生活環境,因為他們吸引蟲的體質,讓他們一旦在同一個地方久居之後,就會使得蟲彙聚過多,影響正常的人生活。
蟲師解決蟲帶來的禍患時,並不是採取的消滅敵人的手法。蟲師也從不是這樣暴力的行業,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讓生活維持在一個“自然”的度上。
蟲無處不在,他們為了生存,而影響到人的生活;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同樣也在壓榨動植物的生存空間。
所以本質上,生物為了自己的存活,做出相對應的選擇都是一件正常的事。
蟲師就是尊重這樣的自然規律的人,這也就導致大多數時候,蟲師會因為這一份尊重,做出在很多普通人看來過分消極的選擇。
蟲是龐大而神秘的體系,它們並不是認知中的那種昆蟲。蟲更像是一種類似靈體的存在,它們存在的方式與形態,非常接近生命本源。而不同的蟲彙聚起來,會導致種種異象産生,嚴重的會危害到人類生存。
在可以解決的情況下,蟲師都會盡力去解決。但對上太過強大的蟲,蟲師也沒有辦法利用自己的知識,找出應對的辦法。
但蟲又遵循著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規則,得到就付出代價。盡管人類在這些神秘的,絕大多數人看不見的生物面前,是沒有什麼抵抗之力的,但他們也都是與人類相互依存的存在,所以也不會出現一方要滅絕一方的情況。
“怪物圖鑒”裡,像蟲這樣地位模稜兩可的物件也不少,一般的性質定論都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如果只看到他們有害的一面,當然就會想方設法的要滅絕這樣的生物,但它們的存在也不都是壞處,自然産生它們與人類共同生存,就有他的道理。
蟲師,在這中間,也起到了一個平衡的作用。
人與蟲的糾葛歷史淵源追溯起來,相當久遠。而英雄要出沒一些深山老林,又不得不謹記這些有關知識,否則要是犯了哪點忌諱,很容易就被看不見的蟲給殺死在那兒,再也回不到自己的社會裡。
雖然大家也都上過幾節有關於蟲師的課,但對於蟲,他們其實沒有多少的瞭解。他們更不知道在蟲師的世界裡,還會有監護者、光酒這樣厲害的存在。
海魚大概是自己的同學中間唯一一個真正與蟲師有過接觸的人,也是真正親眼見過蟲的存在。而像她一樣的局外人,能接觸到光酒、監護者的人,更是隻有她一個。
狩房淡幽抱著教案,拄著柺杖,一瘸一拐的走進來的時候,她的目光在海魚的身上停留了一會兒。
因為身體還有自身記錄蟲的歷史工作很忙的原因,狩房淡幽並沒有每一堂該蟲師上的課都由她來,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的見到第三海魚。
在銀古與她的交談中,她知道了海魚這樣一個運氣好得出奇的姑娘,但一直沒能得見,現在看到海魚,狩房淡幽看到了海魚所受到的光酒的影響。
那一身白得不似人類應該有的面板,看起來海魚喝的光酒還不少。
但值得疑惑的是,她喝了這麼多的光酒,卻沒有一點變化的徵兆。這樣的例子在狩房淡幽所記錄的這麼多有關蟲的故事裡,可都沒有什麼先例。
站到講臺上,狩房淡幽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自己。
狩房家在蟲師界是非常著名的存在,但對於這些年輕的英雄預備役來說,確實沒有什麼存在感。
但是他們對狩房淡幽這個名字也不得不感到熟悉,因為他們手上的這一份第四冊教材,編寫者的名字上,就有一個“狩房淡幽”。
這也可以說他們對狩房淡幽是聞名已久,但真正為他們上課,也是狩房淡幽的第一次。
他們本來都以為狩房淡幽能編寫這樣的書會是一個七老八十的老太太一樣的人,卻沒有想到竟然會是一個妙齡的少女。
狩房淡幽此時或許也不能簡單來說是少女了,她的身上有著一份獨特的沉靜氣質,寧靜清幽,彷彿一杯品不盡的好茶。
即使少女並不完美,她的跛腳,也僅僅是美麗的古董上一絲微不足道的瑕疵。
學生們望著狩房淡幽,很想知道有關於狩房淡幽跛腳的緣故。這不是他們有挖掘別人痛苦過往的興趣,而是狩房淡幽自己說到了跛腳是因為一種沒有被記錄在書本上的蟲,讓他們産生了好奇。
蟲會傷害人,就算一些傷害行為不是蟲本身的意願,也是傷害了。蟲師就算是一種平衡蟲與人生活狀態的職業,他們也絕不缺乏與蟲的戰鬥。
但是教材裡卻並未著重體現人與蟲的對立鬥爭,他們想知道的關於蟲的兇險的事,在這本書上也根本看不到,有的都是人與蟲的“和諧”相處的故事,還有相當恬靜浪漫的敘述。
但兩個種族為了生存進行的爭奪,又怎麼可能只有“和諧”,在英雄附榜上,蟲師裡評價較高的人,可都是有傷的。除了與蟲鬥爭留下這些傷,還能是什麼別的理由嗎?
他們想知道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角度來編寫教材,而不是用激動人心的戰鬥。英雄不該是充滿激情與熱血地拯救人類,與一切邪惡勢力作鬥爭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