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馮知春神秘秘端上一碗東西。
還不等碗端上桌,馬老爺就迫不及待伸長了脖子看。“這是……”他看著碗中半嵌進淺色清湯中的食物,“這是餛飩?”
馮知春笑道:“馬老爺好眼力,這是餛飩。”
得了肯定,馬老爺露出疑惑的表情,自語道:“好古怪的餛飩,這樣的包法也能叫餛飩?”
餛飩並不是個稀罕物。
如前言,老百姓中有很大部分是不常吃的上肉的,肉味饞人,勞動人民發動智慧,創出了這包子不似包子,餃子不似餃子的食物。
薄皮加指甲蓋大的餡,一卷一抓,入滾開的水中一汆,須臾間便可撈出食用。餛飩入盛有清湯的碗中,撒上鹽巴、蔥花,餛飩皮如魚兒的扇尾柔軟飄動。
再看馮知春做的餛飩。
若說常見的包法似扇尾,那馮知春包的餛飩則似元寶、似小船、似盛開的花朵。餡料也不止指甲蓋大小,有如小球一般大,比餃子餡少一些,自皮中透出淡淡的粉點點的黑。整隻餛飩飽滿挺立,餛飩皮半透明,迎著光鍍上一層油亮。清湯只沒過餛飩身一半,湯中浮著細小的蝦皮。
馬老爺夾起一個放入口中細細地嚼,一邊又用筷子挑破一隻餛飩的麵皮,往兩邊撐開,露出裡頭的餡料。
少量的豬肉,未剁成泥狀的蝦仁塊,加之草菇末、木耳末、薺菜末。
馬老爺吃完一個餛飩又喝了口清湯,因著餡料中加了鹽,清湯幾乎無味,只餘蝦皮的鮮。嚼碎的餛飩和著清湯將口中殘留的燉肉餘香一起捲走,滑進肚中,頓感清爽許多。
“如何?可合您的意?”馮知春見馬老爺吃完就不說話,心裡也有些沒底。這是簽訂契書後第一次試吃,她花了不少心思收集資訊,古代的麵粉不似後世般精細又分高筋低筋這樣那樣的品種,是以在“如何把面揉合適”這個問題上她下了不少功夫。
果然不論身在何處,賺錢都是門技術活……
馬老爺目光深深看了她一眼,一言不發,默默起筷,手起手落,這一碗十幾個餛飩不一會就統統落進他的肚中。
將餛飩吃了個見底,馬老爺又吃了幾塊燉肉,扒了幾口飯,方才停下拿手帕擦了擦嘴。馬二管事早將清口的茶水準備好,此時忙遞上去。
馬老爺喝了茶,吧唧吧唧嘴道:“要清口,三到五個足夠。”
馮知春聞言,放下心來,佩服道:“不虧是馬老爺!我那點小心思在您眼前真是藏也藏不住。”
不錯,馮知春的用意就是“清爽”二字。
秋季,豐收的季節。中周縣的百姓都愛在這時候開葷,更別說那些腰纏萬貫的富家人,平日便常聞肉味,這時候更是變著花樣吃。
可肉好吃,吃多卻膩。
舌頭浸潤在油脂中久而久之就會鈍,再好吃的葷腥也嘗不出好的味道。
這道餛飩便是為此而生,馮知春對現有的做法進行改良,餛飩皮厚不過餃子皮又有嚼勁,餡料以味道清爽的食材為主,帶點點蝦仁的鮮、豬肉的肉味,小葷清淡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