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夜裡就要睡覺,就跟活著一天就要經營工作一天一樣。
不管那是多麼事實上多麼脆弱的“永遠”。
其實“婚喪嫁娶”也只是一個禮儀,人所執迷,佛以為堪破,但後世的佛,卻成了新的“禮儀”。
因為人需要一種“形式”,填補“真實世界”的精神的空虛。
佛祖那樣的苦行僧的真實,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敢於面對?
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就是主觀戰勝客觀的過程,統籌規劃,資料科學,生命醫療,科技永生,都是如此的努力。
然則所謂禪,所謂道,就是我一言不發,慢慢喝完一碗白粥,迎著太陽下山的方向慢慢慢踱去。
就如股市一樣,主觀的輿論能影響客觀的行情,客觀的行情又影響主觀的輿論心理,有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本身和資訊時代改變的群體心理文化有關。主觀和客觀交雜,誰又分得清。
網文是慾望的具現,吸引人的網文需要勾引人心的技巧。
只是我心中已經沒有網文的h點,自然也就看不大下去,但為了生活,還是得寫。
這就是工作。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人折騰來折騰去,無非心中執念,入戲太深。
然則戲文再複雜曲折,戲子也是一個普通的人罷了,生存的必須條件其實很簡單。
但人心本身如水,是可以被塑形的,所以古代人講三綱五常,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曰仁,反複無常,那是小人,人必須以固定的人格,扮演固定的角色,才能生存。但人的意識本身是變化的,如《追憶逝水年華》裡記錄的意識流。
如果窮究真實,可以去學哲學,尋求安慰,可以找宗教,家庭,尋求利益,可以學商業,金融,技術。
但說到底,人活著的現實,“未知生安知死”,生活的模板大同小異,想活的聰明,只有一個模板。
人心如水,我所記錄的,也是我自己的意識流,人不只賺錢是好處,為了良心舒服,心理發洩,網文yy,娛樂搞笑,思想交流,獲得褒揚,也都是促使人進行某種行為的好處,所以心理醫生才能發財。
雖然對實際工作沒有半點用處。還是得老老實實去搬磚。
也無法改變我做為人類的生物學侷限。
=======
諾貝爾文學獎好幾部移民的文化故事,有南非白裔,也有美國拉美裔,也有猶太或者亞裔的故事。
一種文化就是一種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
據說美國的移民分兩種,一種讀書出來的,能被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就以職業工作為主,以技術人員為多,一種是讀書不多,不能進入主流社會,就以小生意人,小打工為主,大多聚集在唐人街,以餐館之類謀生,很多語言都不流暢。這兩類人壁壘分明,要拿到綠卡,可能要半輩子的努力。
其實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移民也是艱難的很。
比如都市劇裡很多鳳凰男和孔雀女,或者孔雀女和鳳凰男的故事,但是北上廣的本地孔雀一定有房,外地的鳳凰一定會是收入不低的白領,至於一般的打工人,基本不拍他們的故事。就如《歡樂頌》裡邱瑩瑩,一家子都在不斷的移民躍遷。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多半沒有自己的位置,讀書可能是唯一的機會。
就算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要安身立命,多半也離不開老鄉的圈子。
一個人讀書的專業,多半就是他的職業道路,也很難有選擇的權力,比如金融或者英語。
就如我能找到的信管或者碼字,或多或少,也是一個位置,好過芸芸眾生。
人在一個圈子裡,如果位置是固化的,無法滿足自己的心靈,就會尋求跳出,所以移民就是這種心態。如果在圈子裡混的好,很少有人會跳出去折騰受罪。在自己國家,你至少可以讀個證書,出去你連語言都不會,怎麼混?
人的心靈也是一個圈子,最裡面是生存,向外面,一個又一個圈子,經濟,心理,宇宙,哲學等等。大多掙紮求存的人,心靈都在經濟之間打轉,哪有我這麼空閑,想的那麼遠。
人心的慾望,其實是尋求一種自我意識,有的人用心,有的人用身體,有的人用耳朵,還有的人用吃東西,來尋求體驗,和滿足。
古代人講立功立德立言,蓋棺定論,自我肯定。
然則我之為我,本不是定數,窮究言語之外的觀念,佛魔一體。
人的情緒就好比一個平衡板,在某些地方情商高的,必然有自己情商低的角落。人都是一樣的。所以娛樂業才被需求。
既然人心基於語言體系,人的語言可能也不同,思維都不同,色相自然也不是恆定。
決定人思維模式的是他的成長環境。
白居易的名字有個典故,“京城居,大不易”,甚至杜甫因為太餓,暴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