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男女相,無美醜相,無老幼相,無胖瘦相。
廣義的看,生命從肉身到思維差別其實很小。
據說佛洛依德寫了作品,就對男女失去了興趣。
紅塵浮夢,色相和真實對立。
說到底,不都是肉嗎?
化妝品,服裝,姿勢,不同的角色寄託不同的心理,然則也只是角色而已。
一個人終將年邁而老去。
缺乏一種寄託永恆之思的途徑。
浮沉若夢,轉眼而過,終究是鏡花水月。
其實沒什麼真實的意思。
千百年無數人求佛悟道,都是看到了這種生命的短暫和侷限,而渴望有一種超越的努力和嘗試。
書海無窮,思慮無邊,本身的深沉,倒沉澱成一種生命的價值。
=======
組成生命的物質細分到原子幾乎迴圈不變
生命本身只是資訊的表達,從基因到思維
無序的物質,就談不上生命的存在
日常語言價值觀未免太原始粗糙,也就是太o
透過深入閱讀閱讀
本身是一種尋找更真實的存在的途徑
在這個過程的日常裡感受生命的存在
==========
和很多人一樣,相對看的書,我買的書要多的多,近於一種收集癖
大概一本書再優秀,不能融入我的思維體系,我就沒有看的意義和動力
看書和很多事一樣,分為生活和生存兩種目的
如果你為了生活看書
那可能就是在尋求一種真實的解答
一種對世界和內心的理解模型
包羅永珍,都可以填充你自己的體系。
思想大拿,帝王將相,也只是在這樣一天天的日常裡消磨生命
一天天的日常,就是真實。
=========
真實有這樣的特徵,你看到了他的存在,就無法安於假象,因為真實本身,是絕對的存在。
有的書可以讓人生存,滿足生存後,想怎麼生活,其實可以任性的看心情。
========
人總會老去,也就幾十年間,宏觀的看,人的旅程其實本無區別。得失之間,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
比如我如果十年內得尿毒,一週透析三次可以過十幾年,排隊十幾年搞個腎又能堅持五六年,加起來快三十年了,就算我什麼病也沒有,也未必能活這麼久,何況以後人工腎,克隆腎技術都可能出現,經濟上搞個電腦前的工作,又有大病醫保,也是可行的。人體是內環境,社會是外環境,內外環境人類都試圖用資料科學達到最大的掌控命運。都是可以經營的努力。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命的旅程,本身,其實也不外如是。怎麼生活,不是生活呢。
我看著客廳的燈,如同佛祖看著菩提樹,達摩面對著山壁,而柏拉圖轉身看向了山洞之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