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是稀缺資源。
比如開個painter用畫板塗塗抹抹,可能比銷售跑斷腿都強一些。然則跟深入讀書比起來又不算什麼。說起來也是資源的稀缺性,讀個top2的計算機碩士,出來起碼幾十個的年薪。
做人就跟種地,集中資源深耕一塊地,才能種出吃的。半途而廢,東一出西一錘,啥都出不來。
沒有腦洞的我還是我自己嗎?正是因為有腦洞,我才是我,腦洞是我的價值,可以正面,可以負面,看怎麼用了。
複雜思維的能力就和碼字一樣,需要的是一種綜合大腦,讀一個文學學位對寫作有幫助,但讀個文學學位最多變成程式化寫作,離作家差的遠,所以作家的才能才是稀缺資源
======
紅樓裡說世事通明,人情練達,說的只是人心的模型而已,不只是可以拿來寫小說,也可以拿來做事,隨心所欲不俞矩,一直是“負心讀書人”秘而不宣的智慧。
解放前叫“長工”“短工”,現在叫“全職”“兼職”。本質上也沒有區別。
多少焦大被人像猴子一樣驅趕著咬人,也是無可奈何。
然則機關算計,也不過卿卿性命,把這一套玩出花,也超脫了不了命運本身的侷限,“難銷萬古愁”。
一曲“紅樓”,其實已經道盡人生的輪回。
儒家講究,未知生,安知死,身在局中,只有局中之事有實際意義。
三綱五常,本就是針對農耕社會的生存需要而産生。
世界上沒有癩頭和尚,跛腳道人這樣的神仙,不存在超脫仙佛的可能。
而大資料下,機關算盡,卻是真的可能安享晚年的。
=========
網文也是一種思維和語言,就跟看書做題一樣,看的多了,就熟悉了那一套語言,但要做出題目,還要刻意訓練。巴普洛夫反射效果,既可以用於寫手練筆,也可以用於讀者心理。據說還可以用於把妹。說到底,人腦子有限,只能適用一套專業的思維模板。社會分工合作下,人也只需要做好一套專業思維就可以了
我中網文的毒太深,雖然未必自己寫的好,但也很難擺脫影響。
讀者看小說大多為了樂,所以起點三江上一半都是段子手。你能學段子手學的好,讀者大爺樂了,你就有飯吃。。。。
=========
不管是春秋戰國,公社農村,還是時尚都市,人類生活的主題無非就是男歡女愛,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外在的面板變化,但核心不變。五毛錢的工分和五百塊的稿費,相對購買力其實也差不多。
個體在社會裡沉浮,國家才是不沉的鐵船,所以難怪那麼多人考公務員,不說什麼野心,至少一輩子可以安安樂樂。退而求其次,社會機制下的證書,社保之類的東西,也是一種保障。
個人在數十億人的秩序前,是非常渺小的,能參與系統,安身立命,也就夠本了。
=========
像劉二,朱八,本朝太祖,這些人,從底層建立一個國家體系,二十年縱橫間,偉業豪邁。李二,趙大,司馬,這些人,從一個體制內部出發,難度就相對下降,如果排除民族立場,像阿骨打,鐵木真,李元昊,努爾哈赤,阿保機這些人,都是開天闢地,白手起家的一代人傑。但是也有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換現在的河蟹社會,你要起事,半天內一個派出所就能鎮壓你。
地球村的時代,人人都是秩序大體系裡的一員。
惑仔裡,香港洪門,臺灣三聯邦,日本山田組都要搞聯誼。
現實裡大boss都要在杭州開g20,要搞“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等小角色,又能如何?只要能在秩序裡混個位置吃飯,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