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認知自我,諸如發展心理學,看清自己的心理演變,對照佛法對內心的微調,諸如經濟對世界的瞭解,程式對世界的建模,零零總總,知識分析自己和自己存在的世界,可以生存,可以存在,可以平靜,可以看清數十年間自己存在的這麼一個生物,它的意義。
============
凡人皆有自己的苦惱,喜,怒,哀,愁。
各種所謂成功的人,背後都有自己的付出,和無奈。
客觀的看待世界,也就無喜無憂。
========
古人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那些人事可以招心理學專業的做人力資源,招大資料專業的做市場。招pa管財務。
各種知識聯系實際的細節。
其實很多混市場出來的老闆自己適者生存混出來的經驗。
也是這樣一個適應環境的弱化的模板。
只是一個人思維有限,很難適應這個分工合作專業化競爭的世界。
就如我本能的思考,其實大多無用,因為學術分工,專業精細,自有體系,何須這些原始的本能。
有一種人活在一個虛擬現實裡的科幻小說。
其實人無處無刻不活在一種設定裡,等而廣之,具體的人,具體的思維,具體的文化,具體的一種語言,具體的文明。自己的內心設定。
=========
西方人研究佛法,少了那些玄之又玄的超自然元素,倒更多內省和心理學元素,反而容易理解。
buddhisodern psychoogy 。
來自於普林斯頓大學。
。
這個課程。
=======
還有宣化和尚在美國佛學講座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妙法蓮華經淺釋
=======
倒更接近知識分子的理解。
總的來說,佛法認為人類固有的思維存在痛苦和磨難,可以透過反思自我,推倒自我的設定而獲得解脫。這樣一個心理過程。
山不過來,你就過去。如果設定讓你難受,你就推翻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