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發展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可逆性,而佛法的打坐反思,就是一種推倒設定的過程。
唯心能作為於人類的主觀,其實就是唯物。
玄奘西行所尋找的智慧。其實也不能說已經過時。
==========
你必相信真理,真理必叫你得以自由
九蒸九曬,九入地獄,學習的過程其實這麼痛苦,但卻可以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不用和討厭的人打交道,不用做討厭的事情,可以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人活著,若沒有這點“任性”,這點“意思”,那精氣神都沒有了,活著也就沒有了“激情”。自考也好,什麼也好,或許僅僅是因為,我想做點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雖然對實際運作未必有用。。。。。。但好過什麼都不做整天浪費生命。。。
世界不過理論的建模,然後理論在短暫的人生本身,其實也沒有意義。。。
說到底人本能的行為認識,爭奪的面子地位,都可以在憲法的設定裡找到答案,只是這中間的細節,就算美國校園,也無法避免暴力和軟暴力。
某種意義上,人只是理論的棋子,可是人在局中,又難以置身事外,無聊的很。
一戰,二戰,連國家之間都打出狗腦子來,這是人類的本性,誰又能避免。
心理罪是無罪的,各大高校都少不了自己跳樓的,誰知道這背後有多少罪惡?
也是無可奈何的現實問題。
世間險惡,莫過人心。
或如主席所說:“如果路線錯誤,知識越多越反動。”
王怡們唸叨著:媒體是社會的良心,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然則他們若能睜眼看現實。。。
凡有利益,必有沖突,不是這個,也有那個,人性都是一樣的。
無法逃離的不只是制度,也是人心。
不是針對或者被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也許今天得意自己聰明的人明天就會苦於這種手段。
更重要的是這個遊戲逼著所有人變成同樣的“老是世故”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模式,對學術精細分工專業的時代,其實是一種資源的不合理浪費。
很多發達國家強大的引擎不就是很多像愛因斯坦一樣不同世故的“書呆子”?
因為人的腦子是有限,這方面想多了,那方面就想少了。
但在這個遊戲裡,“書呆子”就是任人宰割的原罪。。。
要這麼多應變能力的思維模式有什麼用,就好比大拆大整的小作坊一樣,是無用的亢餘。
多說也是無用,一個廚子只需要會做菜。。。。
民也是無能為力,想跑也跑不掉。。。
實在懶得鳥這些麻煩的事情,只不過“久病成良醫,十年怕井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