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交通不便,貧民百姓出門不管遠近基本就靠兩條腿,行走在外,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
季元武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做鐵匠的,早年間還當過走貨郎,卞含秀也常常陪在丈夫身邊。因此,對於搭建簡易住所這種事,兩人雖然好些年沒動手做過,手藝有些生疏,但大致還是會的。
寧竹也根據現代的帳篷提了點建議。
幾人齊心協力,終於趕在雨下大之前,將一大一小兩個帳篷搭建了出來,都是非常簡單的三角形帳篷。
從季元武拿回來的樹幹裡選了兩根較長的,做“人”字形交叉捆緊後,斜插進地面,再找來一根較短的木棍,算好距離後插到對面,最後樹幹作為橫樑連結兩頭,分別用麻繩捆緊。
剩下的就是沿著“橫樑”不停重複“人”字交叉搭建,手裡頭的麻繩不夠,寧竹還去尋了藤條回來。
這樣最基礎的框架就完成了,最後再將他們重新折返回河邊,收集到的蘆葦和苔蘚鋪上去填滿縫隙。
不過光靠蘆葦和苔蘚肯定是不能擋雨的,還得蓋上油布,油布不夠大,只能勉強能遮住大點的那間帳篷。
季元武就將粗壯的樹枝深深鑿進大帳篷四個角的地面,將油布展開鋪平,系在這些樹枝上,就算是大功告成。
寧竹伸手搖了搖,還算穩固。
大的有油布蓋著的那間用來睡覺,大家只能暫時擠一擠了,躺平睡下肯定是不夠的,只能今晚暫時將就一下,等度過雨天之後再說。
寧竹兩姐妹和季新桐睡裡邊,季家夫婦倆睡外邊,中間用布料做了簡易的遮擋,稍微離居住地遠點的小帳篷就用來當茅房。
三個孩子都是小娘子,總是不好一直在外面方便的,也幸虧大家都沒怎麼喝水,不然沒地方上憋著是真難受。
寧竹和季家夫婦都不是不愛潔的人,因此雖然是外人看著這個小帳篷,覺得是多此一舉,但對他們來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必須要的。
要說古代就是這點不好,這會兒講究點的人家還知道用恭桶,就算是如今沒條件,也知道去遠點的地方上,埋好了再回來。
可那些個不講究的人家,特別是男人,直接背過身就解開褲腰帶開始方便的也不是沒有。
寧竹在外面走路都要小心,誰知道下一秒會不會踩到屎。
不過他們住的這周圍倒是不用擔心,畢竟那幾位官兵就在旁邊,沒誰會跑來這裡方便,除非是不要命了。
寧竹頓時感覺,那半錢銀子沒有白花,住在附近好處多多,背靠大樹好乘涼啊。
寧竹拎著揹簍走進帳篷,也就剛剛好不用低頭的高度,季新桐都得微微弓著腰,三個人都站在裡面基本也就轉個身的空間。
帳篷裡空地用木板和乾草鋪起來,勉強隔絕地面的溼氣,看著十分簡陋。
可就算是這樣,都已經是極好的條件了,畢竟好些人家只能幕天席地,他們好歹還有個棲身之所。
只是還比不上那幾位官兵,他們住的是硝制的牛皮帳篷,鐵楔深深夯進土裡,綁在角上的麻繩繃得筆直,看著比他們的結實寬敞不少。
寧竹羨慕,不過她對自己的小帳篷也很滿意,終於有了隱蔽的空間,她隨意地擦擦臉上的雨水,坐下來盤點揹簍裡的東西,寧荷就貼著她看。
季新桐看見了,自覺就出去給母親幫忙。
寧竹數了一下,目前身上還有九百兩的銀票,銅錢和銀子加在一起約摸有個四十兩,妥妥的小富婆。
另外姐妹倆還有三套春衣、一套寧竹的破襖子、一套沾了灰塵的被褥。
食物除了地窖裡面的存糧,有兩大塊三斤左右的鹹肉、一包乾貢菜和木耳、三十斤細面、粗糧也有十來斤。細糧多粗糧少,這也是因為寧竹有錢後,絕不虧待自己的胃,所以買的基本都是細糧精面。
其他雜七雜八的,一個大木桶、五副破破爛爛的碗筷、一個小鐵鍋、歪嘴銅壺、小匕首、剪刀、半包細鹽、一半竹筒醬油和豬油一罐。
怎麼說呢,家中剩下的食物浪費了寧竹固然心疼,不過能拿回來這些也不錯了,反正比在末世後和剛來到這裡的時候富裕多了,她很滿足。
寧竹細糧和粗糧先各拿出來十斤交給卞含秀,之後肯定是要搭夥吃飯的,就當是姐妹倆的伙食費。
卞含秀也沒有客氣,直接收下。
“這段時日咱們搭夥過日子,每日吃了多少秀姨也會告訴你的,倘若沒吃完,到時候再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