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泛泛而談,說的全是天下如何如何、天子如何如何、社稷如何如何、百姓如何如何等等大道理,卻絕口不提罷兵的具體方案。
趙岐希望先試探一下袁紹和曹操二人的底線。
這當然不能勸和!
數萬將士性命!百萬百姓禍福!千萬銀錢糧草!可不是大道理能輕易擺平的。
袁紹和曹操聽了一肚子官話,實際利益沒撈到一點,自然非常不悅。於是表面上繼續與趙岐虛與委蛇,暗地裡卻將他晾在了一邊,同時,謀劃兩軍並進,要用戰場上的戰果來給趙岐施加壓力。
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袁紹和曹操的兩路大軍從不同的方向朝著平原開拔。
公孫瓚豈會袖手旁觀?
平原可是他最重要的戰略支點,無論如何,他都要全力守住!
而且,他還必須在袁紹和曹操兩軍合流之前,主動向袁紹發起進攻,以爭取各個擊破!
龍湊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
一戰,公孫瓚大敗虧輸。
袁紹雖勝,同樣損兵折將。
趙岐身在袁紹軍中,自然能切身體會此戰的慘烈和軍士的絕望。
以及那似有若如,卻又始終縈繞在耳邊的,百姓的哀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趙岐悔不當初。
他原本見袁紹和公孫瓚都對自己恭敬有加,認為他二人忠心可鑑,必定能同時拉攏,為朝廷所用。
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他們被自己的道德感化,或者良心發現,就地罷兵休戰,將實力儲存下來,為朝廷征討不臣。
沒料到他二人轉頭就戰在了一起,致使三萬多將士血灑疆場。
這可都是朝廷想要依仗的生力之軍!就這樣白白消耗在毫無意義的亂戰之中,委實可惜可嘆。
而後,兩軍又圍繞平原展開激烈攻防,那一封封軍報,無不訴說著戰場的慘狀!
天子命趙岐和解袁紹和公孫瓚,現在,事實與期望正好相反,他倆打得更厲害了!
然後,趙岐才開始認真謀劃和解方案!
所以,打歸打,談歸談。
趙岐每日都會和袁紹見面,也每日與公孫瓚書信往來,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他終於逐步摸清了雙方的真實底線和期望。
現實和使命同時壓迫著趙岐,讓他不得不行使“臨機全權”,代天子拿出和解方案,哪怕這方案將會是大膽的、僭越的、武斷的。
趙岐,代天子詔!
詔令袁紹、公孫瓚、曹操、陶謙等就地罷兵,並即日撤往所屬駐地!同時就關東格局作出安排,並頒封賞令!
袁紹接詔非常高興,除拜奉帝命外,還備下厚禮,並派軍士護送趙岐西歸;
曹操和陶謙更是毫無二話,接詔後上表頌天子之德,而後拔營撤軍。
連苦大仇深的公孫瓚也遣使拜領詔令,並有親筆書信給袁紹,以示和解。
“趙太僕以周召之德,銜命來徵,宣揚朝恩,示以和睦,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昔賈復、寇恂亦爭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寬,親俱陛見,同輿共出,時人以為榮。自省邊鄙,得與將軍共同此福,此誠將軍之眷,而瓚之幸也。”
喜歡建安賦請大家收藏:()建安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