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岐到達關東,是在初平三年十二月。
他之所以會來,是因為這一年的四月,呂布受王允離間之計,為一婢女而誅殺了董卓。
那個廢少帝、殺太后、遷都長安、殺戮大臣、殘害百姓、專制朝政、僭越不臣、禍害天下的亂賊,終於死於非命,被夷三族。
隨後,王允主持朝政,呂布接防長安,兩人一文一武共輔天子。
本來是個不錯的局面!
但王允自恃功高,呂布又驕傲自滿,兩人自始至終貌合神離。
五月,王允錯囚蔡邕,至其冤死獄中,天下士人對此議論紛紛,他自己的威信也一落千丈;王允又在處置董卓舊部的事情上反覆無常,以致西涼軍士各個惶恐,最終李傕、郭汜在賈詡的攛掇下反攻長安。
而後六月,王允死社稷、呂布走關東。
攻佔長安後的李傕、郭汜雖自封揚武將軍和揚烈將軍,但畢竟資歷不夠、底氣不足,二人又有分權之弊,相較於董卓的專橫跋扈和王允的獨斷專行,他們對政局的掌控能力明顯欠缺,朝中文武對他們也頗有微詞。
而那位鼓動他們返回長安的賈詡,既拒絕了封侯的好意,又推掉了尚書僕射的任命,反而樂呵呵地去當了個負責選拔人才的閒散尚書,算是主動避開了政治的旋渦。
所以大亂之後的長安,反倒因為沒有過於強勢的獨裁人物,而出現了短暫的文武相互牽制、相互忌憚的微妙平衡。
朝廷的秩序,似乎可以重建!
及至七月,獻帝親自下詔,授太傅馬日磾和太僕趙岐以特使符節及臨機全權,命他二人出使關東,撫慰天下!
所有人都明白,此舉意義非凡。
一方面,這是光明正大的向天下人宣示,朝廷已重新步入正軌,諸侯應停止相互征伐,共同聽命於朝廷;另一方面,不甘被挾持的天子是在暗中尋找能夠忠心輔助朝廷、可為漢室依仗的諸侯力量。
馬日磾和趙岐深感使命重大,細研天下局勢後,認為有實力的關東諸侯無外乎劉表、袁術、袁紹和公孫瓚。
此時劉表和袁術正因為孫堅之死而緊張對峙,袁紹和公孫瓚則在為爭奪冀州而大打出手。
他們覺得,只要和解了這兩處爭端,天下安定便指日可待!
為儘快達成使命,兩人商議分頭出使。
馬日磾決定直奔南陽,調解劉表和袁術的矛盾,而趙岐則東出冀州,勸和袁紹與公孫瓚。
兩人一出函谷關便分道作別,相約一年後長安再聚,屆時一同回稟天子。
馬日磾以耄耋之軀棄車騎馬,一路往南,半刻也不願耽擱。
趙岐則坐著大車緩緩西行,一路宣示天恩,勸化百姓,似乎對袁紹和公孫瓚的事並不著急。
從長安到甘陵,趙岐走了五個月,直接從夏天,走到了冬天。
雖然費時過多,但到冀州之日,卻正是時候!
袁紹和公孫瓚經過連年累月的鏖戰,皆已是強弩之末,之所以還在咬牙死扛、互不相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少一個調停的人,少一架下樓的梯。
所以,聽聞趙岐帶著朝廷旨意到了冀州,袁紹立刻撤軍二十里,並親自率眾遠迎,曹操也帶著心腹將領飛奔百里而來,大禮參見。
公孫瓚聞訊,雖不便親身前往,但同樣撤軍二十里,以示對天子使者的尊敬。
甫一露面,趙岐便成功讓雙方撤軍停戰!
這讓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期待,期待趙岐能化干戈為玉帛,徹底結束這場血腥廝殺。
但趙岐成於老謀,失於深算。
他認為,袁紹和公孫瓚戰成了均勢,暫時看不清誰會勝誰會敗,和解方案偏向任何一方,都必然導致另一方的強烈反彈。
那就不是和解,而是拱火。
可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方案,又豈是短時間能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