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岐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才能讓參戰四方全部撤軍?
其中細節怕只有當事人知道,旁人只能從結果中窺測一二。
但天下豈有無緣無故的讓步!
袁紹、公孫瓚、曹操、陶謙願意罷兵而去,必定不是被趙岐的道德感化,而是獲得了許多好處,並且利益訴求得到了滿足。
天下又豈有兩全其美的好事!
他們四人獲得了利益,那必然有人損失了利益,因為利益不是趙岐空口白牙就能創造出來的。
那個利益受損的人,就是劉虞!
劉虞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耿耿忠心,成了朝廷眼中的軟弱可欺。
朝廷竟然拿幽州的利益,去填那些野心家們的慾望!
他為了重新穩定右北平郡和遼西郡可謂耗盡心血,春季分發良種農具,夏季指派農官駐田,秋季動員軍士農忙,冬季更是給百姓送醫送藥、修房補屋,費盡辛勞才讓兩郡重現生機。
現在倒好,趙岐一紙詔令,重新把兩郡劃為公孫瓚駐地,讓劉虞的努力成了為他人做的嫁衣。
若只是這樣,劉虞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咽,因為右北平郡和遼西郡本就是公孫瓚的駐地,劉虞擅自接管,事實上並無過硬道理。
關鍵在於詔令中還將漁陽郡、廣陽郡、涿郡等三郡劃歸公孫瓚,這三郡可是幽州的根基!
除去公孫度所佔的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和作為烏桓聚居地的遼東屬國,幽州還剩七郡。
公孫瓚原屬兩郡,其中,右北平郡領土垠、徐無、無終、俊靡等四縣,人口五萬;遼西郡領陽樂、臨渝、肥如、海陽、令支等五縣,人口八萬。
劉虞原屬五郡,其中,漁陽郡領漁陽、獷平、虒奚、安樂、狐奴、平谷、潞縣、雍奴、泉州等九縣,人口四十三萬;廣陽郡領薊縣、廣陽、昌平、軍都、安次等五縣,人口二十八萬;涿郡領涿縣、良鄉、方城、范陽、遒國、故安、北新城等七縣,人口六十三萬;上谷郡領沮陽、居肅、涿鹿,潘縣、雊瞀、下洛、廣寧、寧縣等八縣,人口五十一萬;代郡領高柳、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狋氏、平舒、東安陽、桑乾、當城、代縣等十一縣,人口十二萬。
原本,公孫瓚治下人口不足劉虞的十分之一。
一旦劃轉,劉虞治下人口將不足公孫瓚的一半!
而且,漁陽郡、廣陽郡、涿郡為幽州賦稅之源,誰擁有這三郡,誰才是名副其實的幽州牧。
到底誰是幽州牧!
更讓劉虞如鯁在喉的是,公孫瓚除被徵拜為奮武將軍外,還被封薊候。
這可是個貨真價實的縣候,地位尤在鄉候、亭候之上,與劉虞的襄賁侯等量齊觀!
本來公孫瓚滅黃巾三十萬,以武功封縣候也無可厚非。
可按照慣例,被封縣侯者的封地,應該在他籍貫的郡一級之內或周邊地區。
這其中含有衣錦還鄉、榮耀當地之意。
比如劉虞是東海郡人,他先後被封為容丘侯和襄賁侯,容丘縣和襄賁縣都是屬於東海郡治下。
所以正常情況下,公孫瓚被封侯的話其封地應該是在遼西郡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