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若失,青州防線形同虛設!
所以公孫瓚一方面請陶謙駐軍發乾,牽制北上的曹操,為自己調兵遣將爭取時間;一方面將劉備和單經的駐地對調,把實力更強的單經調駐平原。
同時,公孫瓚自己整軍出東光,意圖在平原周邊牽制住袁紹主力,阻止其與曹操合兵。
結果,初平四年一月,在龍湊堡外深可及膝的大雪中,袁紹主力伏擊了公孫瓚的主力。
龍湊一戰,公孫瓚損失主力步騎兩萬餘人,還被袁紹大軍涉雪追擊五十里,慘狀不忍直視,直如喪家之犬!
這一切都是公孫瓚自己做的決定,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勝是敗本怨不得別人。
但哪樣決定不是形勢所迫!哪樣決定又真的能由他自己做主!
挾龍湊之戰餘威,袁紹大軍直指平原,單經接戰兩次,皆是不敵,為儲存實力,主動棄城北撤,和公孫瓚合兵一處。
袁紹得了平原,繼續東進高唐,劉備組織軍民節節抵抗,終因實力相差懸殊,不得不南撤歷城,歸到田楷麾下。
短短一個月時間,平原、高唐,及周邊大小城池二十餘座,盡數歸了袁紹,勃海和青州之間的聯絡也被徹底掐斷!
公孫瓚在勃海成了池中之魚,田楷在青州也形同籠中之鳥。
這也算是公孫瓚自己的選擇?哪有人會選擇把自己困死的呢?若不是他自己的選擇,又是誰在替他做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意識到這一點後,公孫瓚決定重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幸好,勃海和青州被隔開不假,袁紹佔據平原後,需要同時面對南北兩邊的壓力,也是不假。
所以公孫瓚決定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
他在勃海還有兩萬餘軍力,田楷和劉備合兵後,也有萬餘可戰之兵,用好這些兵力,就能讓袁紹的平原、高唐防線腹背受敵。
公孫瓚要在袁紹站穩腳跟前奪回平原,重建青州防線;袁紹也不能允許平原得而復失,那可能會徹底喪失進軍青州的機會。
於是雙方圍繞平原,重新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戰。
公孫瓚和袁紹在北邊殺得旗鼓相當,曹操和陶謙也在南邊戰得難分難解。
冀州、青州、兗州,三州交界之處皆是血火戰場,公孫瓚軍、袁紹軍、曹操軍、陶謙軍,凡是站立之人皆是可殺之人!
如此亂局,根本看不到盡頭!
直至,出使關東的趙岐,拿出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和解方案。
公孫瓚一邊梳理著這兩年來的大小事情,一邊反覆思量趙岐的和解方案,始終面色陰鬱。
掙扎這麼許久,到頭來,還是隻能選擇別人劃好的路線。
公孫瓚看了看即將落下的夕陽,又看了看已經行軍一天,疲憊不堪的軍士,嘆了口氣,下令道:“就地紮營,注意警戒!”。
若不北歸,他必定會和袁紹相互耗死在平原,讓其餘諸侯漁翁得利;北歸,好歹還有休養生息,日後再伺機而動的可能。
還能如何呢?
別無選擇!
喜歡建安賦請大家收藏:()建安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