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古忠臣出孝子之門,這只有講究忠孝的人,才會真正義無反顧地忠於君主。”
“齊王在天津宣傳的公德,不談忠義,只講是非和公利。那臣不禁要問一句,若是為人主者違反了是非,損害了公利,那做臣子的是不是就該打起反旗討伐君主?”
“如果為人主者能力不出眾,不能橫掃六合為國家為百姓牟取利益,是不是百姓就要換掉這個君主?推一個更賢能的上來?”
“試問,如果按照齊王的規矩,這天下還有沒有規矩了?”
聽到胡永年的話,朱由檢閉上了眼睛,一言不發。
崔昌武看著天子,暗道不妙。
和廢除士紳免稅權不同,廢除科舉不僅是向儒生動刀,也是對天子的統治根基動刀。
大明朝綿延幾百年,之所以能經歷這麼多風雨而巋然不倒,說到底就是依靠天下人的忠孝。正是因為萬萬子民都浸淫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理論中,所以無論大明的皇帝由朱家的哪個子孫做,無論皇帝啟用的文吏多麼腐敗無恥,天下依舊是對皇家和朝廷忠心耿耿。
這儒家思想雖然不講公德不講是非,但對於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是十分有效的。
君不見秦以嚴刑峻法治世,北逐匈奴南平蠻越,卻二世而亡。而大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祚綿延四百年。
理論上,對於不講公德是非只講私德的人來說,天子給了你榮祿官爵,你從此就該拋卻一切公德甚至良心,一門心思只維護天子的利益,皇家的利益。
這就是為什麼歷朝歷代皇家都大為推舉儒教,紛紛以儒家治國,乃至以學儒學學得好不好來決定能否當官,也就是以科舉取士。
大明朝的科舉制度最後一級考試是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透過殿試成為進士的讀書人都自稱天子門生,從此天子成為所有文官的座師。
也就是說,科舉制度不僅要選出學忠孝仁義學得好的儒生,還要保證所有官員的功名身份都由天子親自決定。這是保證天子得到讀書人擁戴的制度設計。
崔昌武讀了十幾年聖賢書,當然明白儒教對整個朱明社稷的重要性。
崔昌武知道的,朱由檢也知道。
崔昌武對齊王的奏章一點把握都沒有,他實在不確定天子能不能下決心廢除儒學,真正以公德以是非來強國。
崔昌武上前一步,說道:“聖上,新法之所以在地方上沒有建樹,正是因為儒學的私德體系仍然統治著地方。雖然有法庭主持公道,但是官員信仰的還是私德,百姓還是受到私德壓制,哪裡敢論什麼是非曲直?敢論什麼公德?”
“沒有是非曲直,就不能保證出力者得到回報,百姓就沒有勇氣開拓進取。”
“只有採納齊王的諫議廢除科舉,以公德取士,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跪在地上的文官們聽到崔昌武的話,不敢反駁,都抬頭看著天子朱由檢。
朱由檢睜開眼睛看了看文官們,也沒有回答崔昌武的話,而是深吸了一口氣。
沉默了幾秒,他緩緩說道:“朕累了,今日便這樣了,退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