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至夏,文天祥才得知十一歲的端宗已然病死,八歲的趙昺繼位為帝,改元祥興;張世傑派兵攻打雷州,失敗之後,移駐碙州崖山。自己已被任命少保、信國公。時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天祥子道生,與其母曾德慈相繼病卒。天祥忙於戰事,無暇分身,只得命弟文璧、文璋及次妹淑孫為之斂殯,以此傷痛欲絕。
文天祥的母親曾德慈,江西泰和梅溪人,出身名門,知書達禮,對文天祥一生産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教子盡忠——天祥幼時,曾德慈便向兒子講述“岳母刺字”,激勵兒子精忠報國;講述嶽飛抗金兵的事跡,講述秦檜賣國求榮、陷害忠良的罪行。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長大以後,要做像嶽元帥那樣的英雄,千萬不能做像秦檜那樣的罪人。還談到文天祥的故鄉——廬陵的幾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歐陽修歐陽文忠不僅詩文寫得好,而且為官正直清廉,為人坦率真誠。胡詮胡忠簡不僅極力反對朝廷與金人議和,而且還敢在秦檜專權的時候,置生死於度外,上書朝廷,要皇上殺秦檜、孫近和王奸臣以救國。楊邦起楊忠襄任建康通判時,正逢金兀術率兵南侵,攻破建康,他便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鮮血在衣服上寫下“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十個大字以明志。被俘後,兀術對他一會兒封臣許願,一會兒又以死威脅,但他軟硬不吃,只是高聲大罵;兀術無計可施,最後只好把他殘酷地殺害了。為了表彰他的忠誠,朝廷便追諡他為“忠襄”。以此教育兒子:“人都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楊忠襄公雖死猶生,至今人們都懷念他、尊敬他,而秦檜,卻是千古留罵名,遺臭萬年!所以,死不足惜,只是生死關頭,切莫失了氣節!”
身體力行——在國難當頭之際,曾德慈深明大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有力地支援了文天祥投身抗元事業:
鹹淳十年,元軍二十萬兵馬在丞相伯顏的統率下,兵分兩路,向南宋大舉進攻。
正在江西贛州任職的文天祥,接到謝太皇太後的《哀痛詔》,要求各地文經武略之臣,率勤王之師奔赴臨安以救朝廷之危。不久,文天祥又接到了謝太皇太後的詔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文天祥捧詔痛哭。三天後,他便傳檄諸路,招兵屯糧。
然而,招兵之事談何容易?!朝廷眼下自顧不暇,根本談不上給招募的軍士發放糧餉,所需軍費都是各地自行解決。為了招兵抗元,文天祥決定舍家紓難,將自己的家産全部捐獻出來。可是,這一決定能否得到家人的支援?
好在曾德慈深明大義,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孩子,只要是為國效力,娘什麼都捨得!”竟將陪嫁首飾全部交給文天祥充當軍費。
其後,在文天祥的精心組織下,一支三萬人的義軍在很短的時間內組建起來。從此,文天祥馳騁在抗元的最前線。
然而,殘酷的戰爭環境,緊張的戰鬥生活,使得文天祥不僅無暇侍奉母親,甚至連母親及家人的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景炎二年八月十七日,文天祥的部隊在永豐空坑被元軍擊敗,當時曾德慈與孫子道生險遭元軍俘虜。面對這軍兵紛擾的戰爭年代,曾德慈處之泰然,她以巨大的毅力,與廣大百姓一道經受著戰爭帶來的苦難。
為此,他後來在《邳州哭母小祥》這首詩中,把對母親的深情繫於國運,同樣表現了文天祥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對母親教誨的感激之情。他在詩中寫道:
我有母聖善,鸞飛星一週。
去年哭海上,今年哭邳州。
遙想仲季間,木主布筵幾。
我躬已不閱,祀事付支子,
使我早淪落,如此終天何。
及今畢親喪,於分亦已多。
母嘗教我忠,我不違母志。
及泉會相見,鬼神共歡喜。
為了使母親少受顛沛流離之苦,文天祥讓在惠州任職的弟弟文璧將母親接去贍養。不久,文天祥的部隊也轉戰到廣東。祥興元年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的為少保信國公,封曾德慈為齊魏國夫人。訊息傳來,已在病中的曾德慈感到無比欣慰,她為兒子而高興。九月初七,曾德慈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當時,文天祥正處在抗元的緊急關頭,無暇為母親服喪,只能由弟弟文璧、文璋及次妹淑孫奉母親靈柩往惠州安葬。母親去世,兒子卻不能親往料理喪事,這在中國古代實屬大不孝。然而。在事關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文天祥只能舍小家顧大家,以抗元事業為重。同時他也相信母親會理解他的選擇,因為盡忠於國家,也是母親對他的一貫教誨。為此,他又在《哭母大祥》這首詩中寫道:
前年惠州哭母斂,去年邳州哭母期。
今年飄泊在何處,燕山獄裡菊花時。
哀哀黃花如昨日,兩度星周俄箭疾。
人間送死一大事,生兒富貴不得力。
只今誰人守墳墓,零落瘴鄉一堆土。
大兒狼狽勿複道,下有二兒並二女。
一兒一女亦在燕,佛廬設供捐金錢。
一兒一女家下祭,病脫麻衣日晏眠。
夜來好夢歸故國,忽然海上見顏色。
一聲雞啼淚滿床,化為清血衣裳濕。
當年嫠緯意謂何,親曾撫我夜枕戈。
古來全忠不全孝,世事至此甘滂沱。
夫人開國分齊魏,生榮死哀送天地。
悠悠國破與家亡,平生無憾惟此事。
二郎已作門戶謀,江南葬母麥滿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