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伯顏率領大軍連克兩城,繼續深入宋境;不日進攻複州。宋朝複州知州翟貴見無力抵抗,索性率眾投降。伯顏兵不血刃,遂極力約束手下諸將不得入城擾民。
當月下旬,元軍進至蔡店,威逼漢陽,虎視鄂州。
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扼守南北水上要沖,是大宋的江防重鎮。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軍十數萬、戰船萬餘艘,控扼漢水入長江要口,布陣迎戰。夏貴乃命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巡江策應。
伯顏聞報,引數騎親自往觀漢口形勢,果見對方軍兵在沿江一帶嚴密佈防:宋將夏貴領戰艦萬艘分據要害,江北渡口陽邏堡城防堅固,江面上也有宋遊擊軍扼守中流。
伯顏回營,大會親將共議渡江之計。軍將馬福獻計道:可避敵鋒芒,回舟淪河口,穿湖中,從陽邏堡西沙蕪口入大江。但諸將皆言道:沙蕪口已有宋夏貴軍精兵駐防,恐難逾越。對此形勢,伯顏先以聲東擊西之策,遣部分兵力佯作圍攻漢陽,聲言由漢口渡江,誘使夏貴移調水軍往援。爾後,元軍乘隙佔據漢口,並遣阿剌罕率輕騎兵倍道兼行,突襲擊破沙蕪堡,控制是處江口,屯駐江邊,並對陽邏堡實行警戒,力阻宋軍往援。與此同時,伯顏又避實擊虛,驟發十萬大軍自漢口北部鑿開漢水堤壩,急引戰艦入淪河,徑趨沙蕪,強渡大江。元軍終以戰艦數千艘泊於江北岸淪河口,將數十萬步騎列陣屯駐於江北,以輕舟維其後,佈於淪河灣口;欲分割包圍攻破陽邏堡、漢陽軍,進而攻佔鄂州,完成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
元軍此時旌旗一望無際,宋人不免為之奪氣。
夏貴見勢不妙,急率水軍全力支援陽邏堡,遂與元軍激戰;不利,其子夏松戰死。至夜,夏貴偷襲元軍戰船,又被擊退。
蒙軍將領建策伯顏奪取沙蕪口南岸宋軍戰船;伯顏以為獲小勝驕其志,不如渡江獲全功。遂令諸將作好攻佔陽邏堡的準備。不料其後一連三日不能卒克。伯顏遂命右丞阿裡海牙領部分兵力繼續進攻陽邏堡,牽制宋軍;同時暗遣平章政事阿術率精騎三千,利用雪夜乘船溯江西上四十裡,至青山磯對岸停泊,擬從宋軍防禦薄弱處乘虛渡江。次晨,阿術前軍強渡至中流,遭宋水軍頑強阻截,死傷三百餘。阿術親率後軍繼至,頓時擊敗宋都統程鵬飛所率水軍,獲船千餘艘;於是立即用這些船隻架設浮橋,自己又親自渡江直抵鄂州東門,並派重兵守護江岸,保障大軍渡江。伯顏聞訊大喜,迅速調集兵力猛攻陽邏堡,並以水師進攻夏貴所部。
陽羅堡宋軍早已軍心瓦解,聽聞元軍渡江成功,心知敗局已定,於是不戰先亂,被元軍趁勢攻拔,王達及守城將士大部戰死。夏貴聞元軍已渡江殺來,心知腹背受敵,鐵定死路一條;於是率戰艦三百艘急往東逃。餘艦見主將遁逃,頓時大潰;被元軍趁勢剿殺,幾乎全軍覆沒,宋軍將士的屍體布滿江面,江水被染成血紅。夏貴這一逃,原本來支援他的朱祀孫也只得率所部西遁,退回江陵,鄂州沿江防線至此徹底瓦解。
元軍乘勝回師圍攻鄂州,焚宋戰艦三千艘,切斷漢陽與鄂州的聯系;繼而採取招降攻勢,於是兩城守將相繼請降。伯顏鑒於四川、湖南、江陵等地未下,為保障元軍後方安全,命阿裡海牙領兵四萬留守鄂州,並進攻湖南;自己和阿術繼續率領十餘萬主力大軍,按照元世祖忽必烈的暗中授意: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
伯顏深知:襄樊戰役後,忽必烈對投降歸元的原宋朝襄陽守將呂文煥極為優待,甚至為了他而有意疏遠了猛將劉整。倒不是因為呂文煥此人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而是因為他和他的哥哥呂文德原先長期鎮守京湖地區,門多故吏,宋朝北部邊防的很多重要將領不是他們的部下便是他們的親戚;忽必烈是要重用呂文煥進行招降,盡量減少元軍南征的損失。
那呂文煥確也不負所望,在伯顏進軍的同時,他一直修書不止,並親自送達各處,力勸“呂家軍”的將領們早日歸降。鄂州守將張晏然、程鵬飛,黃州守將奕喜、蘄州守將管景模,池州守將張林,江州守將呂師虁呂文煥侄子),安慶守將範文虎呂文德女婿),五郡鎮撫使呂文福呂文煥從弟)等等於是相繼不戰投降,是以伯顏此時的進軍出奇地順利。
宋朝雖然重文輕武,壓制武人,卻也是“家軍”、“家將”集中出現的朝代,從“楊家將”、“岳家軍”到“吳家將”等等,真是不一而足。當然,在軍事上孱弱不堪的宋朝往往是因為這些“家將”、“家軍”的不懈奮戰才保全了宗廟社稷;然而,這回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可憐的宋朝又一頭栽倒在“呂家軍”的手中,卻不得不讓伯顏等人為之驚羨,而讓我輩為之浩嘆的了!
在降幡一片當中,伯顏並沒有被進軍的順利沖昏頭腦。江州守將呂師虁投降後,不免設宴款待伯顏;酒酣耳熱之際,呂師虁叫上兩個濃妝豔抹的美眉,說是從宋室中挑選出來,作為“禮物”獻給伯顏的。伯顏見了大怒道:“吾奉聖天子明命,興仁義之師,問罪於宋,豈以女色移吾志乎!”
且說元軍大舉進兵,一路勢如破竹,宋軍卻是望風披靡,節節敗退。一連數日,前方戰報不分晝夜火急送達臨安,報說長江南岸的眾多要塞盡數丟失;朝野上下驟聞此訊,頓時亂成一團。
此時天子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道清與全太後這日絕早自寢宮起身,匆匆來到金殿,急召朝臣商議對策。
朝臣次第上朝,謝太皇太後與抱著當朝天子的全太後隔簾張望,只見一班文武官員:左有左丞相王爚、右丞相兼樞密使章鑒、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陳宜中、知臨安府曾淵子等文官,右有殿前都指揮使韓震等武將共數十人,俱拜伏墀下,山呼已畢。
全皇後代天子言道:“眾愛卿免禮平身!”
眾官員謝恩畢,起身魚貫退下,分班列於殿側,垂手恭立。
謝太皇太後看罷,搖了搖頭,輕聲道:“哀家看著這班文武官員,怎麼看怎麼都不順眼:王爚耿直有餘、機變不足;章鑒畏首畏尾、沒有主見;陳宜中左右逢源、難以節制;餘皆有勇無謀、不堪為用!哀家屈指算來,這滿朝文武當中,還是隻有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胸有城府、經得住場面啊!”
全太後聽謝太皇太後的語調,似較平時低調了大半;偷眼看她,兩眼失神,額上青絲一夜之間驟添了幾許銀白。不禁心中呲嗟不已,心道:“謝太皇太後平素保養極佳,心態也極好的,怎奈到底也是女人家,遇事也經不住啊!”於是也低聲言道:“既然如此,哀家這就再著人宣他!”隨即就殿前再宣聖旨道:“聖上有旨:速宣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覲見——”
聖旨不間斷地由傳令官悠悠地傳到葛嶺賈太師府邸。賈似道正自睡得香甜,忽聽窗外有人輕咳兩聲,隨即低聲請示道:“太師爺,宮裡又傳口諭,催您入去,說有要事相商呢!”賈似道知是堂吏翁應龍的聲音,於是重哼一聲,極不情願地自床榻上翻身坐起,卻被被窩裡的一雙玉臂摟住不放,隨即只聽那人嗲聲道:“我的太師爺,您就不能再陪陪奴家麼?您可是十日一朝,如今才隔了兩天嘛?”
賈似道聽了一笑,俯身親了那人幾下,在那人“咯咯咯”的笑聲中,披衣下床;洗漱已畢,這才不緊不慢地乘船坐轎,往宮裡來。
看賈似道這副“遇事不慌、氣定神閑”的模樣,誰不以為:這就是謝太皇太後口口聲聲的所謂“胸有城府、經得住場面”的當然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