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憑欠條慰藉
窗前幾度梅花落
轉正盼了一年又一年
東風颳得猛
期望在何春?
“好!老王寫得好,這就是我們民辦教師的真實寫照。”
秦校長走了過來,看著老王可憐而又滑稽的樣子說:“老王,你這是在發牢騷?”
“秦校長,如果你換成了我,心情能好得起來嗎?我從五八年掃盲開始站講臺,至今快三十年了,農活不熟稔,責任田又種不好,村裡的工資年年是欠條,老伴身體不好沒錢治,你說我的心情能好不能好?”
“不要說老王發牢騷,我們都有滿腹委屈。責任制已經五年了,僅獅石村的民辦教師去年領了一百元錢,我們幾個村的,至今一個子兒都沒見到。”
“是啊,你看,這學校建得多好,可就是捨不得付我們幾個微薄的工資。”
“學校建得再好,也得要人撐啊!”
“看著天真可愛的學生,不得不硬撐著打起精神,不能誤了良家子弟,可一想起這工資,整個皮球就洩完了氣。”
各村村幹部已經來齊,彭副書記招手止住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把大家招呼到一間教室坐定。彭副書記沒有落座,站在講臺上說了起來:
“諸位老師,我對你們的處境深表同情!秦校長說老王老師發牢騷,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好,反映了民辦教師的實況,寫出了民辦教師盡管年年拿欠條,但矢志不改、愛生如子的崇高的敬業和奉獻精神。這,就是師魂。”彭副書記看了一眼老王老師,投去了敬佩的眼神。
“五年了,實屬不易,沒有拿到一分工資,卻勤勤懇懇,辛苦耕耘。你們的精神可嘉,你們的人格可敬。如果說世上有偉大二字,我認為,這二字只適合像你們這樣無私奉獻的民辦教師。說心裡話,我敬佩你們!我深深地知道,民辦教師也是人,有家有室,要吃要穿,微薄的津貼給你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我也當過民辦教師,對民辦教師的困難,比別人更多一份理解。”
彭副書記停了停,用眼掃視了一週,似在揣測大家的心情,話鋒一轉:
“不過,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還在起步,百業待興,國家還很窮。國家目前還沒有制定出具體的改善民辦教師待遇的政策,打白條,不僅是你們這幾個村,全鄉、全縣,甚至全省,是普遍現象。作為基層,就很難吃下這個燙手的山芋,敬請各位體諒!”彭副書記謙恭地向大家敬了一禮。
彭副書記對民辦教師精神和奉獻的肯定,並沒有贏來一絲掌聲。
“不是我們不肯解決民辦教師的待遇問題,而是我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常常強調減輕農民負擔,沒有出臺籌措民辦教師工資的具體政策,我們不敢向村民們多收一分錢,村裡沒企業,村委的辦公經費、村幹部的工資也常常沒有著落。我們村雖有一塊杉山,但林業部門管著,不準亂砍。說心裡話,每當我看到陳志民深夜還在為學生刻鋼板,累得瞌睡在鋼板上的情景,我心中就油然而生起對民辦教師的崇敬之情。幾年了領不到工資,卻一如既往,苦苦地堅守陣地,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我也常常想,光靠精神的支撐,又怎能長久地維系生命?所以,我去年就喊爹叫娘地跑,批來了兩百棵杉樹的砍伐證,給民辦教師和村幹部每人發了點,以解燃眉之急。”李清明接過彭副書記的話,說得十分誠懇。
“這種境況,我們不是不知道,我是被逼急了。大家都知道我家有個生病的老婆,年關了,要債的人塞住門檻,欠我債的又要不回來。報紙、電臺天天說重視教育,提高教師待遇,公辦教師是加了點,可是,民辦教師只見風,卻看不到些許零星雨點。你們瞭解我們的境況、困難,就得向上級反映啊,萬丈高樓從地起,你們是我們的父母官,我們就只有找你們。”老王也說得在道、在理。
“老王說得對,向上級反映,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據我所知,民辦教師的待遇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很多人大代表都撰寫了這方面的提案。縣人大也正在商議,在農業稅外,增收教育附加稅的事宜,有望在下屆人大會上表決透過。我前次參加了一個教育工作會議,公辦教師漲了工資是事實,民辦教師的津貼也將從元月一日起,相應提高。”彭副書記補充說。
“會議已開了很久,總要尋求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上談兵,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四村的支部書記和村長都在這裡,大家共同商議。前次捐資修學校,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剩下的錢準備置辦新桌凳。我想,學校修得再好,桌凳再漂亮,還得把老師的肚子裡多放幾粒米,他們才有精力去教書育人。裝修教室,能省則省,能村民自己出力做的,就動員村民,決不請人,桌凳能用的一律留用,能修的修了再用,艱苦奮鬥本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抗大的條件那麼艱苦,一樣為中國革命培育了大量的民族精英。改造了危房,就不怕砸了學生。因此我想,明天把四個村的秘書和學校會計找來,把捐資的那筆錢核算一下,能抽多少抽多少,給每個民辦教師都發點。”李清明經過慎重考慮,提出了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