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這一日終於到了上郡。上郡太守馬員,固守城池,等待陳述等人來聯兵,於劉秀相拒。
劉秀一路暢通,於上郡受阻。卻不發兵強攻上郡。因為劉秀之政策,從來都是養兵,而不願意在上郡消耗兵力,因為此時天下未定,他劉秀少了兵力。自然會讓更始有機會殺他。
但是,劉秀也不放過勸降的機會。問鄧禹道:“這上郡守將,姓甚名誰?可能說服?”
鄧禹道:“姓馬名員,上郡已被赤眉圍了數月,未降。如若我等強攻,應能降之,何必說服?”
劉秀道:“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能不戰就不戰。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戰之戰也!’”
鄧禹道:“以將軍之言,該如何應之?”
劉秀道:“不如助馬員剿赤眉,解其圍,令其為盟友。”
鄧禹同意了劉秀的說法。於是拍馬上前,到達上郡城門之下,對城上士兵道:“漢將鄧禹,求見上郡太守馬員!”
守兵將鄧禹求見訊息告訴了馬員。馬員此時卻在等待陳述大軍來營救。又聽聞劉秀大軍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正在府中焦急。聽得鄧禹求見。慌忙出來。只見鄧禹孤身坐在馬上,手中沒有任何兵器。就叫人開門放了鄧禹進城。
進了城,士兵搜了鄧禹之身,確定沒有兵器之後。就帶去見馬員。
鄧禹一見馬員便道:“漢將軍劉秀特向上郡守將問安。”
馬員見過禮。道:“鄧將軍此次前來,是約戰,還是約降?”
鄧禹道:“都不是!”
馬員一聽都不是,心中稍安,問道:“那為何還兵臨城下?”
鄧禹道:“只不過是路過而。”
馬員道:“據聞綠林軍於長安,嗜殺成性,殘暴異常。如今兵臨城下,如何沒有覬覦之心?”
鄧禹道:“綠林軍中,也有善惡之分。我軍劉秀,仁義之師。北上以來,赤眉聞風而逃,所過之處,秋毫不犯,百姓感激涕淋。”
馬員道:“此事,道也有聽說。劉秀之軍,所過之處,皆降於漢。我馬員卻不願意降。”
鄧禹道:“此次前來,不是約降。而是助太守解上郡之困。解了之後,劉秀大軍便前往邯鄲,去進擊赤眉,是時,希望上郡太守能幫助一二。”
馬員聽了鄧禹直言。道:“馬員於此,正待北邊大軍來救。不需要綠林幫忙。”
鄧禹卻道:“北邊來救,甚好。劉秀大軍願助一臂之力。只求互不相犯。讓劉秀北上,去邯鄲。”
馬員道:“既然如此,你綠林軍不妨先有表率,先去攻打赤眉。經過本郡願意借道。”
鄧禹得了馬員借道的承諾。回到劉秀軍營。
劉秀真的領兵,過了上郡境。那赤眉見綠林軍沒有於上郡交鋒就過了上郡。以為上郡降了,而北方又有大兵壓境。於是紛紛往東逃去。
劉秀為免與陳述軍相沖突,於是引兵東行,往邯鄲去。赤眉都已經逃往河東。這趙地,自王莽亡後,漢景帝七代孫劉元,自立為趙穆王。劉秀就是因為這劉元是自己宗親,所以來邯鄲,決定與其會兵。然後利用趙地北上。
劉秀軍剛趕跑赤眉,隨赤眉東去。陳述與蘆芳也已經領兵南下,到了上郡。
見上郡早就解了圍。問其故,馬員說了是劉秀大軍經過,趕走赤眉。
陳述道:“可是那美須髯,劉秀?”
馬員道:“劉秀,馬員未得相見。只是其將鄧禹,來過這裡。其言而有信,真的只是借道此地。而赤眉則是不戰而逃。”
陳述道:“更始殺我王嬿,正愁無人報仇。如今這綠林軍劉秀路經此地,我陳述與之昔日兄弟,必上前問個究竟,看有無為王嬿報仇之機。”
說著,將大軍交給了師弟,自己要了匹馬,往劉秀軍追去。
卻說陳述追了劉秀軍兩天,所到之處,都對劉秀治軍贊賞有加。及至太原,終於看見了劉秀大軍。
陳述騎馬走近,被嘍囉攔在了軍外。
陳述道:“在下陳述,是將軍劉秀故友。聞得劉秀路過上郡。未及會面,特趕來一見!”
那嘍囉回去稟報。
過了一會兒,陳述見劉秀頭戴大冠,身穿絳紅色大衣,騎著馬,飛快出來。見了陳述,翻身下馬,道:“王爺,許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