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皇太後回到長樂宮。此時,王舜求見。
王太皇太後素來喜愛王舜。見王舜來了。道:“今日,高祖廟之事,你如何看?”
王舜道:“侄兒也不知符命是誰所做。”
王太皇太後道:“是王莽所做,會如何?”
王舜道:“侄兒以為,非王莽所為。”
王太皇太後問:“何以言之?”
王舜道:“王莽神通六書,廣結天下,可謂仁、孝、禮、義、信,俱全。其不稱帝,已然位極人臣,數乞骸骨,都是朝廷不允。即便是哀帝之時,也是侄兒與太皇太後,一併去請了王莽進京。”
王太皇太後道:“那為何有人起符,欲令王莽為帝?”
王舜道:“自王莽輔政以來,多少儒生得利,又封多少貴族之後。而漢室諸侯,虎視眈眈。其既得利益者,為與漢室諸侯抗衡,必欲留王莽而保其位。如王莽為帝,即便漢室諸侯起兵而反,其勢已弱。況且,反賊之力,君已消滅殆盡。”
王太皇太後道:“依你之見,王莽符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王舜道:“此乃王舜臆測,實情不知。如今,王莽若不為帝,恐群臣不肯。若為帝,恐劉姓不肯。此乃兩難之選。”
王太皇太後道:“依哀家之見,是那王莽見其政出,而天下尤不平。此與其為大司馬時,蜚聲朝野大相徑庭。而王莽心高氣傲,以聖人為師,如何肯令聖人之法受辱?由是,有人得知王莽之意,以符命之事悅之,以求富貴。王莽因其利,順勢而為。此乃竄漢之舉。”
王舜道:“如此,木已成舟,無可奈何。太皇太後,還是隨王莽而去吧!”
王太皇太後見王舜也贊同王莽為帝,怒罵道:“而屬父子宗族,皆蒙漢家之力,富貴累世,既無以為報,受人託孤,卻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你等兄弟?且若以金櫃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詳之玉璽?我乃漢家寡婦,行將就木,欲與此玉璽共葬。”
哭了起來,眼淚染透兩袖。
王舜道:“太皇太後,此言差矣。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乎天下,非漢室天下,乃上天之天下,萬民之天下。皇朝,只是受僱於上天,來治理萬民。三皇五帝,更疊不斷,此乃天道輪回。而今,漢室凋敝。符命四起,傳於王氏,此乃天命。傳國璽者,傳自秦,而秦逆天命,天下共誅之。今傳於漢,言漢傳璽。璽乃天下之政,非一國之政。因此,王莽稱帝,應有玉璽。”
太後聽了,默不作聲。
王舜繼續道:“孟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為身?己身也!何為家?父母子女也!何為國?一朝也!何為天下?天之所屬也!今漢雖有國,然無天下。若上天以天下屬王莽,奪其國,豈不天意?”
王太皇太後道:“依你之見。天子,乃替天行道。而非一國之主?”
王舜道:“此言貼切。周時,國與國交戰不斷。才有諸子百家,欲理天下。如今,王莽欲以儒家,聖人之道治天下,漢室無人能治國,何況天下?此乃,符命之意,百姓之意。”
王太皇太後見王舜言之鑿鑿,原本以為王舜會為漢室說話。如今,王舜卻以天下之名,幫王莽要傳國玉璽。於是,拿出傳國玉璽,扔到地上,道:“我老了,你們兄弟,如此行事,日後必當滅族。”
王舜得了玉璽,於朝會之上,奏報於王莽。王莽接過玉璽,拿在手中。
百官見王莽手裡拿著玉璽,紛紛下貴道:“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且說王嬿與陳述回到東方苑,二人繼續隨東方夫婦學劍。時過境遷,不覺又是三月,京中傳來訊息:王莽稱帝!
王嬿得此訊息,甚難相信,道:“父親屢次乞骸骨歸鄉。如何此次,卻做了皇帝?我一定要去問個清楚。”此時,三年喪也畢。
王嬿即刻起身,欲一人前往京師。陳述要跟隨,卻被攔了下來,王嬿道:“我也學劍三年,自當有能力保護自己。就讓我一人去。”
陳述道:“陳述曾答應平帝,定要保護你左右。如今你隻身前往,陳述不放心。況且,攝皇帝成真皇帝一事,陳述也要去問個明白。”
二人入了京,一路上,卻見沿途百姓,對王莽稱帝一事,漠不關心。到了京城,也是一片太平,陳述心中有疑,於是問路邊人道:“新皇上即位,不是劉姓。你以為如何?”
那人回答:“攝皇帝掌握實權已八年,這八年來,除了翟義之亂,其餘時間都好。可謂天下太平。我們百姓,只要有口飯吃,哪裡管是誰家天下?”
陳述聽了,與王嬿道:“此人之言甚是,百姓心中,只要有口飯吃,誰坐江山,真不重要。”
王嬿卻道:“你也讀地詩書,殊不知,名不正,則言不順?”
陳述道:“攝皇帝以符命稱帝,的確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然其主政,八年之績,國富民強,人丁興旺,豈不好事?如今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