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接著道:“秦姓掌門這時又說了‘不,且聽我說完。天地之大,中原僅是一隅,中原之外天高地闊,若能將中原外盡數開化,於人間後世乃永世之功。我天雷宮與黃龍觀自創派始便宿居於此,各分半壁,以佑各城百姓。我意是,火行自靈雀山再南出五百里,金行自西華山再西出五百里,木行自東太山再東出五百里,各召百姓隨行開化。五行深得民心厚望,此舉亦只有五行方能完成,換我等幾門,只怕不會有百姓跟隨。此舉若成,現如今地少人眾苦於生計的困局永世可解,不下於五行創世與救世之功。’”
這番話,給五行戴上一頂高帽,火行、金行、木行各出中原之境五百里如此重大之事,竟顯得輕描淡寫般。
聽者不得不佩服那位秦姓掌門的口才,也不得不承認,他若沒有別的圖謀,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有人問道:“各道門就這樣同意了嗎?”
老者嘆了口氣,道:“雖然各道門對那天雷宮秦姓掌門身為一個修道之人為何對世俗局勢如此明晰感到困惑和不安,但當時中原內百姓紛爭不斷,的確急需一個妥善解決之法。又因五行同氣連枝,水行萬生宗開宗伊始便遠在玄武山五百里外,既然萬生宗可,其餘三行又有何不可,遑論此舉確是為了人世間的長存久安。再加之萬生宗遠離玄武山,卻好似一直強盛,並未有中原四行盛衰起伏之象,傳言有行者將此與五行大陣相連,其中有行者心想遠離中原之境或許並非壞事。種種加在一起,雖然要從此遠離創立逾千年的山門實有不捨,但最終念及世間百姓,行者的道心讓他們深感責無旁貸,也便不再反對。”
言行聽這一說,將離火殿的修道者近些年來相比老輩修行程序大大提升的現狀,與說書人說的千年大劫之期臨近,還有赤羽大鵬說的五行大陣需重塑一一相連,心道:這難道真與五行大陣有關?
而洛依已知五行之氣,洛依猜想,雖五行修道者都不知五行之氣,但在納氣時多少都會混入氣府。
若在五聖山,這些無意中混入氣府的五行之氣因神獸聚靈大量抽取,就會少之又少。
因此影響到修為程序,這就很合理。
所以,曾經五行衰微,並不是五行道法的問題。
老者接著道:“於是,世間分立十城。天雷宮秦姓掌門又提議各城以各道門掌門姓氏命名,各掌門兼任各城城主,掌理各城一切事宜。原本各道門都稱不妥,道界只當保護百姓安全,不應掌理俗事,更不該染指世俗權位。但秦姓掌門又道‘此舉並非為貪戀世俗權位,只因現如今無世俗王權,為化解民間紛爭,需要有人代理權位,號令百姓甘心遵從,非德高望重之人難當此任。現如今民間又有何人能擔此重責?此實為世間安平所需。所謂城主之名,不過暫代,日後若出民心所向之人,再轉交與他便是,萬望諸位莫再推辭。’那秦姓掌門說的每句話都十分有道理,各道門再無話反駁,只是落霞寺堅稱佛門無姓氏,落霞寺掌理的那一城便稱佛城。”
世間十城的由來清晰明瞭,這個來龍去脈,很讓人信服。
聽者也都覺那天雷宮秦姓掌門這番提議堪稱雄才大略,這本應是件造福蒼生之舉。
實際受損的,只有火行、金行和木行。
但又為何會是如今這個局勢?
有人問道:“老先生,那秦姓掌門好像的確是為了造福世間百姓,可怎麼走到如今這天怒人怨的地步?”
老者搖頭道:“不,天雷宮狼子野心,他們只不過是利用了五行以蒼生為念的道心。後來的一樁樁事,都證明那秦姓掌門定下此計的初心,就是為了天雷宮日後的權勢。”
那人追問道:“後來又出了哪些事?”
聽者們已經被帶進了這段往事,無法自拔,豎耳聆聽。
喜歡行者:傳說之路請大家收藏:()行者:傳說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