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道:“那之後,枕星河所在的南蘇城,凌風谷所在的東張城,落霞寺所在的西佛城,與萬生宗和西華軍門所在的北衛韓兩城,因各門所在日久早有少數百姓生息已有開化,中原百姓也多願遷居這幾城。十年後,這幾城已各有數十萬百姓開墾田地築屋安居。而南火行言城,西金行周城,東木行林城,因遷居之地未經開化,至這番氣象則多費了二十年。至此,十城成形,道門當權,看似天下安寧。”
“忽有一日,天雷宮以天下雖安,亦不可荒廢修行為名,相邀各城道門前往中原黃龍山合議道界盛會。應邀的都是各道門掌門,同時也是各城城主,這便是世間第一次‘十議’。這第一次‘十議’,商定了世間道界盛會,也就是直至今日仍在延續的‘百英決’。雖說今日的百英決已然面目全非,但這是後話。”
火行、金行、木行不辭辛勞為世人開化一城的功績讓人欽佩,但聽者現在更想知道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老者繼續道:“十議會堂上,天雷宮本說五行之功非其餘道門可比,黃龍觀又坐落於十城正中,如此盛會理應在黃龍觀舉辦,屆時世人也可到場觀看。一來,可滿足世人對道界的好奇之心;二來,也可讓世人親見道法之能,對道界永懷尊崇之心。而各道門,也深感此盛會,可相互切磋請教,修道之人都有一顆與同道一較高下之心,即便不為分勝負,也可對修行多有啟發助益。於是,各道門都表示本門參與。不過,又生兩道難題。”
老者又飲了一口茶,聽者已徹底被勾起了探究之心。
有人催促道:“又有了哪兩道難題?”
老者緩緩放下茶壺,娓娓道來。
“其一,黃龍觀坐於黃龍山之巔,非修道者難登頂,何況黃龍觀也無偌大廣場,且不說如何安頓前來觀看的無數世人,便是能供與比試的場地也不足。其二,韓城由原西華軍門掌理,並無道門,即便是最勇猛的軍士也遠不能與尋常修道者同場競技。”
“可是,自古以來的第一個道界盛會,就此作罷,豈不可惜。於是,商議之後,舉辦的地點改在了鄰近黃龍山的天雷宮。而韓城的原西華軍門一脈與萬生宗相處已三百餘年,歷來多得萬生宗相助,早已親如一家,這十人參賽名額,便讓與了萬生宗。萬生宗素來傳言強盛,且神秘,想來再多十人,也不至令補足的十人修為相差過大,更可揭開水行神秘面紗。各道門對此,也都無異議。”
“最終商定,各道門選出年不足三十歲的優秀年輕一輩十人,萬生宗出二十人,於一年後,齊聚天雷宮舉辦第一屆百英決。其後,每十年舉辦一次。”
如今的百英決早已淪為猴戲,形如過場,所有人都知道原因,已經無人再對百英決提起興趣。
但那第一屆的百英決,想來大有不同,聽者們都想知道那一屆百英決的結果。
有人問道:“然後呢?那一屆百英決的結果如何?”
老者道:“一年後,世間道門修道者齊聚天雷宮,沒有參加比試的也前來觀看。更有數以萬計的百姓從各城紛至沓來,以求看到世間修道者各展神通,了卻心中不能一睹修道者風采的遺憾,各城來的百姓自然想看到本城的修道者拿個好名次。比試的道場,就在七層天雷宮的第一層,劃出十處十丈長十丈寬的比試場地,場地外搭起看臺,十位城主端坐看臺正中,氣勢莊嚴,莊重斐然,無愧於世間道界盛會。”
聽者們想象著那種氣派,都遺憾他們都不能身臨其會。
星河七子和施承風,還有言行、洛依和易沉,也為那場盛會神往不已。
老者又道:“世人和各道門本都以為各門道法各有所長,當無過大差距。可是數日的比試後,結果卻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天雷宮門下,和萬生宗年輕修道者,前十各佔其五。天雷宮十人全數未出前二十,萬生宗二十人全數未出前三十。直可說,那時的世間道界,天雷宮和萬生宗碾壓餘者,這兩門成分庭抗禮之勢。”
聽者們個個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口,那時天雷宮強盛,他們一路聽來都已預見,可萬生宗竟然也那麼強大?
一直以來,萬生宗都好像遠在世外,自它遠在洛水開宗伊始,它就給自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從沒有人真的瞭解過它,連那支說書人也不例外。
星河七子與施承風和言行看著洛依,心想,原來天雷宮之所以與萬生宗簽下互不相擾的協約,其中也頗有忌憚之意嗎?
可萬生宗既然有那麼強大,為何又要簽下那永不南出的協約?
老者接著道:“再後來的幾屆百英決,終於連萬生宗也漸漸被天雷宮壓過。世人多有前去天雷宮參觀比試者,歸去後紛紛流傳天雷宮雷法為世間道法之最。又有人說,那座恢宏的七層天雷宮有煌煌天威,觀之有王者之氣。到這時,各城道門終於覺察,自天雷宮提議世間分立十城開始,所有的事好像都在照著天雷宮的意圖發展。所有的人都感到,天雷宮所圖的恐怕不止是世間最強的名分,但是到這時已經悔之晚矣無可奈何,只嘆技不如人。為了應對日後可能再生的變數,他們只能更勤於修行,同時寄望後輩再出天縱奇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聽書的人也同樣感到了老者說的無可奈何,因為那種無可奈何直至今日也未改變,所幸他們身在蘇城,還算清明。
老者嘆道:“其實,天雷宮的圖謀,不止在分立十城時開始。早在那之前的三百餘年,在那場道界西行時就已有了,甚至還早在道界西行,早在那場千年大劫之前。他們之所以在那場千年大劫後又等了三百餘年,只因當年玄武神君當著世間道界毫不留情地埋在天雷宮心底的忌憚。”
聽者們也唉聲嘆氣,有人道:“玄武神君一念之仁,讓天雷宮遺禍世間,唉。”
有人道:“也不能怪玄武神君,畢竟當時天雷宮並沒有荼毒世間,還為解那場異獸大劫也出了一份力,豈可因後世之禍牽怪前人。”
有人道:“唉,也不是怪玄武神君,只是遺憾西行之後,世間再無神君。已經過了近千年,五行怎麼就不能再出一位神君,即便不是當年的玄武神君,再出一位新的神君也可為世間主持公道。”
有人道:“是啊,五行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