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騎兵同志,我代表劇組所有同仁歡迎大家的到來!“
“歡迎,歡迎各位!”
寬闊的草原上,李一白正跟著製片人焦洋迎接遠道而來的某軍區騎兵營戰士。
說話的正是焦洋。
作為製片人,他負責溝通大小事務,這次當然也理所應當出場。
和《射鵰》以武俠為主基調主不同,這次《大秦帝國》的戰爭戲戲多了不少,有大大小小十幾場。
這些戰爭戲都是由李一白來執掌,這是黃導當初請他的目的。
因此,李一白自然而然也參與了對戰士們的迎接。
《大秦》沒有和八一製片廠合拍,因此也沒有呼叫太多戰士,只是透過陝省宣傳部聯絡北平這邊,借了一隻騎兵營。
當然,這也不是一個滿編營。
與其說騎兵營不如說是兩隻騎兵連。
加上後勤,大概300人左右。
85年整編之後,“騎兵”這一兵種因為現在作戰作用不大,基本已經被淘汰。
國內留下的,更多的是作為曾經為共和國做過貢獻的“象徵”,甚至帶著些“文物保護”的性質。
按焦陽的說法:就這三百人,可廢了不少功夫~
因此,劇組這邊當然對他們也很重視,焦洋和李導親自出面迎接。
戰士們也沒有讓李導失望,一個個排好佇列,精神抖擻,放在古代是絕對的精銳之師。
軍人快人快語,沒有寒暄多久,焦洋便把對方的負責人介紹給了李導。
......
眾所周知,國內的部隊都是正治幹部和軍事幹部雙負責人制,因此,李一白以為和他銜接的也是兩人,道:“教導員同志,營長同志,那我直接給你們介紹一下情況?”
沒想到他話還沒說完,營長大咧咧道:“這次支援拍攝,負責人只有一個,就是教導員,你有事和他說。一個人溝通起來方便,這又不是打仗~”
這位營長明顯對拍攝有些輕視。
李一白有些擔心影響拍攝,直接把目光方向教導員,好在教導員看起來通情達理不少。
軍隊都看中精氣神,李導年輕壓不住陣,索性亮起了導演的大嗓門和威嚴,道:“教導員同志!我們雖然是拍電視劇,但也和打仗沒什麼區別,有後勤有斥候有將軍有士兵,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數字,任務可是很重的!”
那教導員畢竟是正治幹部,明白李導的意思,見到他這模樣,也合口味,也大聲道:“李導放心!我一定溝通好,絕對不會拖拍攝任務後腿,圓滿完成部隊交給我的任務!”
“那就好!”
李導把營長安排給一位汪若林,讓他們帶領戰士去進行換裝和化妝,加排練。
幾百人,就這一步,都得花幾個小時。
趁這個功夫。
李一白把教導員帶到一旁,攝影指導袁小滿,武指劉磅,以及特效總監高峰已經等待在這裡。
李導對眾人介紹道:“我們這次拍的是歷史大戲,不是三國那樣帶有細說色彩的戲,因此,戰爭場面也儘量追求寫實,以戰陣為主。”
“為了拍得好看,當然也要有肉搏戲,衝陣戲,但我會盡量設計情節,讓戰鬥變得合理。”
“總之,一切為了真實。”
“下面我說說第一場戰鬥的全過程......”
話說......
導演們拍現代戰爭戲還好,很容易找到顧問。
拍古代戰爭戲卻是一個大問題~
他們當中很多人沒有時間和興趣去了解戰爭是怎麼回事,選擇亂拍。
又或者嫌認真拍麻煩,觀眾反正也不懂,選擇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