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之後,領旨的是鄭昀,他在此次事件中,也立了些功勞,但是因為錦衣衛指揮使的官職固定,不好擢升,最終只升了一級散階,從正三品武官散階昭毅將軍,升為從二品的鎮國將軍。
當然在升官之外,還有其他犒賞,諸如金銀珠寶之類,這裡便不一一贅述了。
到了楊碩,他作為揚州知府,任內治下發生重臣遇刺事件,本來是有連帶責任,要受責罰的,但是因為事後處置得當,又在後面的查抄八大鹽商行動中,頗為配合,得到薛蟠、鄭昀認可,在上奏的奏摺中多有美言,於是功過相抵。
不過這一次從八大鹽商家中查抄所獲,實在是太豐厚了,楊碩又是正牌科舉出身,在朝中也有些同年故好,在他們的奏請下,楊碩的官職官階雖然都沒有擢升,但是散官品級,卻得以加授至中議大夫。
薛蟠在四人中官職官階最低,所得旨意最後宣讀。
據實而論,薛蟠在這次事件中,功勞應該是最大的,以超出常理的手段,悍然對八大鹽商直接動手,在沒有掌握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就調動大軍,把在揚州根深蒂固的八大鹽商一窩端了。
此舉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就連林如海本人,對薛蟠的這個決定,實際上也並不是完全認同。
好在從最後的結果看,薛蟠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樣的雷霆手段,才把此事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八大鹽商被一舉擒獲,根本沒給他們反應的機會,也讓他們這些年貼靠的保護傘,來不及掣肘。
雖然在上呈給朝廷的奏報中,薛蟠把功勞分潤給了鄭昀、楊碩不少,儘量不讓自己在此事中彰顯得太過突出,但是自我降等之後的功績,依然值得犒賞。
可是,薛蟠年紀太輕,進入官場的時間太短,現在的官職已經夠高,若是貿然簡拔,對他而言,是禍非福。
另外,薛蟠在朝中的根基,還是太過淺薄,如今的靠山賈政,只是正五品的工部郎中,內閣次輔、戶部尚書石淼文,順天府尹鄧浩然,雖然對他頗有賞識,但也認為他仍需鍛鍊,不宜過早簡拔高位。
所以這一次,薛蟠的官職,並沒有提升,只是散階品級,從正六品的承直郎,升為了從五品的奉訓大夫。
而正在進行的京察中,薛蟠擔任的崇文門稅關衙門副提舉,和煤務提舉司提舉二職,都政績卓著,被評為上上等,按照慣例,散階品級也是能升一升。
於是薛蟠的官階,便又從奉訓大夫,升授位奉直大夫,雖然依然是從五品,但卻已經有直升正五品的資格了。
官場之上,雖然不乏越級簡拔的例子,但是更多的,還是一級一級的往上升。
而且,經此一事,薛蟠的名字,已經在朝堂上掛上號了,不只是簡在帝心,在內閣首輔、吏部尚書王汝霖那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對薛蟠這樣非科舉出身的官員而言,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按照朝廷慣例,像薛蟠這樣捐官出身的雜官,正五品就是官職天花板了。
但是現在,薛蟠的官階,已經升到了從五品,只要接下來在任上不犯大錯,官階三年一轉,就算再磋磨,三年又三年,六年之後光靠資歷,也能升到正五品了。
六年之後,薛蟠也才二十二歲而已,依然十分年輕。
就算之後在任上再無大功,單靠水磨功夫,有生之年,也定能衝破正五品的關口。
而且,對了解薛蟠的人來說,想讓他今後寸功不立,是不可能的。
永昭帝、王汝霖、石淼文、鄧浩然這些劉漢帝國的真正掌權者,都不認為,薛蟠今後的前途,會止步於此。
所以,現在把他的功勞壓一壓,官階升得慢些,也有一分這些朝廷大老的小心思在。
薛蟠對自己只升了一階散關品級,不甚在意。
倒是對朝廷沒有像上次一樣,把他的功勞,轉到父母身上,順勢升一升薛母的誥命,略有微詞。
他還想著有一天,能讓薛母的誥命,升到一品夫人呢!
不過,薛蟠這才南下揚州,本就沒有抱著建功立業的心思,只是想要改變林如海的既定命運,從而扭轉林黛玉的命運。
現在,這個目的已經圓滿達成,薛蟠也就沒有遺憾了。
施公公宣過旨,薛蟠的欽差任命,也隨之畫上了句點,接下來要儘快返回京城,崇文門稅關衙門和煤務提舉司兩個衙門,還有許多事情等著他這個主官處理呢。
林如海、鄭昀、楊碩、薛蟠四人相互道了喜,楊碩衙門事多,先行告辭離去,施公公也卸下宣旨的職責,正式接過‘田產製置使’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