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最希望的,自然是林如海能調入京中,這樣她就能和林如海一起回京了。
林黛玉現在是既不想在與林如海父女分離,也捨不得榮國府的那些姐妹,林如海若是能調入京中的話,林黛玉就不用糾結,該如何抉擇了。
薛蟠也希望林如海能夠進京,就算他和林黛玉親事難成,也能借林如海,為他的仕途,鋪平道路。
林如海現在對仕途,已經沒有太多執念了,就像他說的,此生僅剩的念想,就是為林黛玉找一門好親事。
薛蟠雖然遍邀名醫,為林如海會診,還搞來了西洋特效藥,對他所中箭毒進行清除,把林如海從鬼門關拉了回來,經過調養,現在病情大有好轉。
但是林如海自己知道自己身體的情況,絕無徹底康復的可能,現在不過是能多支撐幾年罷了。
主要還是因為體內的那種慢性毒藥,雖然毒性不烈,卻因為天長日久,已經侵入肺腑,無法根除,藥石無解,傷了元氣。
所以,林如海現在經過醫治,看似病情好轉,實則是迴光返照,只是別人返照的時間是以天、以時辰計,他卻是以月、以年計罷了。
而且,從此以後,他也要和林黛玉一樣,日常不能斷了湯藥,天氣變化之際,需要倍加註意。
林如海上任兩淮巡鹽御史,因為揚州臨近祖籍蘇州,便把髮妻賈敏,與愛女幼兒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本以為能在為國效力的同時,能享受一下闔家團聚的天倫之樂,卻因為不肯與八大鹽商同流合汙,而被針對。
要說林如海對幼子、髮妻在短短一年之間,相繼離世,沒有絲毫懷疑,那就太輕視他的敏感性了。
在髮妻離世不久,唯一的女兒尚在孝期之時,把她送往京城,遠離揚州,只孤身一人留在揚州,應該是林如海猜到了幼子、髮妻死亡的真相,悲痛之下,既要保護唯一的血脈,借榮國府來庇護林黛玉,林如海則做好了與鹽商殊死一搏的心理準備。
在《紅樓夢》文字中,林如海後來也死在了任上,捐館揚州城。
但是這一次,因為薛蟠的亂入,在闔家進京的路上,途徑揚州,特意來拜訪林如海,給了他一個改革兩淮鹽政的建議,並在隨後的往來書信中,把建議不斷完善。
林如海科舉出身,雖然因為得當即聖上看重,被委派到兩淮鹽運使司這個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對鹽政實務,卻並不精通。
之前所想到的與鹽商殊死一搏的方法,不過是要藉助衙門力量,與八大鹽商當面鼓對面鑼的鬥一鬥,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勝算。
但是薛蟠從商業運作角度,給他提出的改革兩淮鹽政的建議,卻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斷掉揚州八大鹽商的根基。
事實也是如此,林如海在今年的兩淮鹽政的重頭戲——鹽引發放之事上,不再採取八大鹽商包銷的舊手段,而是引入眾多中小鹽商,打破兩淮鹽政既有格局。
收效立竿見影,兩淮鹽政的鹽稅,直接在原有的基礎上,翻了一倍,達到了一百五十萬兩。
八大鹽商利益受損,不忿之下,悍然對林如海進行直接的人道毀滅,派刺客刺殺,卻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林如海現在在官場方面,確實已經沒有什麼上進的慾望,只想把僅剩的歲月,好好地用在林黛玉身上,看著她長大成人,嫁人生子。
林如海現在才四十來歲,按說年紀並不算大,如果願意的話,未嘗沒有再有親生子女的可能,若是能夠再生下一個兒子,那麼林家香火,也能延續下去了。
就算自身無法再生育,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也可以從族人中,選擇一個過繼到膝下,讓他這一支的香火,得以傳承。
只是,林如海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把這兩個選項,都摒除在外了。
原本已經做好了林家這一支的血脈,到他這一代就徹底斷絕的打算。
但是薛蟠卻提出一個“名為迎娶,實為入贅”的主意,讓他和林黛玉的孩子,隨母姓,繼承林家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