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策論
策論同樣有套路。
所謂判必通律,策必稽古,寫策論須從四書五經中擇取聖人之言,指出聖人如何解決問題,還要舉出典故,證明不是自己胡編亂造。
這樣的要求對於現代人來說,完全沒有頭緒,鬼知道聖人能解決什麼問題,但對於熟讀四書五經的學子,並不是太難。
難點在於,考生通常缺乏實幹經驗,寫出來的策論多如空中樓閣,虛浮不實,對鬥法的影響非常大。
第一題就讓王蠡眼神一縮!
題目是:攻取遼東策!
後面洋洋灑灑兩三百字,介紹遼東的情況。
現在的遼東,和明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首先依然是滿蒙一家,攻遼東,蒙古必動,從西面騷擾。
其次在滿蒙後面,有羅剎鬼暗中支援,因此滿蒙可以憑著較少的人口與資源,與中原纏鬥百年。
這個時代與地球不同,地理的阻隔並不是太大問題,可以施用法術運來大批物資,並且軍中也有大量的文人與修行人效命。
也就是茫茫冰原並不影響羅剎鬼的物資投送。
王蠡凝眉半晌,落筆。
“《孟子·滕文公》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王蠡的核心,便是合縱連橫,指出蒙古與滿州皆不足為慮,所慮者,羅剎鬼也,乃蒙古餘孽,侵略成性,老巢在極西之地,雖大鄭兵鋒難及,卻也有奧匈、瑞典、波蘭等死敵。
故應以連橫之計,聯合奧匈、瑞典、波蘭合攻羅剎鬼,將之夷平。
且自建州竊踞遼東起,朝鮮便首鼠兩端,今朝鮮國主,暴戾不仁,濫施民力,怨聲載道,朝鮮素為中原屬國,大鄭有弔民伐罪之責,應發仁義之師,扶立朝鮮新君,並於朝鮮邊境駐軍,一俟羅剎鬼遭創,便於幽燕、山西、朝鮮,合攻滿洲,滿洲焉有不滅之理……”
王蠡這篇策論,絕對是驚世駭俗,也會引起極大的非議。但是策論不算筆試,只用於鬥法,不管他怎麼寫,都不影響科舉。
反而是敘事越宏大,在鬥法時就越能佔據上風。
寫著寫著,王蠡上頭了!
慷慨激昂,揮斥方遒,錚錚鐵辭,字字殺機!
不行,不行,我得再改改!
王蠡感覺,自己寫的不是策論,而是討逆檄文,連忙晃了晃腦袋,又讓心緒平靜下來,一字一句的修改,將鋒芒潛藏,改為擺事實,講道理。
到天黑的時候,第一篇策論總算完成。
因鄉試不能早走,索性王蠡也不寫了,叫來水食,吃過之後,閉目調息,枯坐了一夜。
第二天早起,繼續書寫。
第二題是漢中為巴蜀門戶,何以入陝?
南直隸!
皇帝想拆分南直隸!
這種題目,是個讀書人,都能聯想到南直隸!
蓋因大鄭不是大明,從未以金陵為都,南直隸之所以存在,是當初太上領兵南下時,與江南豪強大族做的妥協,南直隸作為一個行政上的整體,不予拆分。
太上終其一朝,恪守信諾,未動起拆分南直隸的心思,而今上終於要對南直隸下手了。
事實上任何一個王朝,在內部有一處地域廣闊,又富的流油的地方,皆為腹心之患,站在朝廷的角度,分拆南直隸是對的。
但王蠡是金陵府上元縣人士!
如果在策論中,明目張膽的支援朝廷分拆南直隸,必為家鄉不容。
王蠡的名聲不好只涉及私德,支援拆分南直隸就是與公義為敵,他還不想被家鄉人罵成數祖忘典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