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沒法避免的,現代人都免不了地域之爭,更何況鄉黨觀念更強的古代?
在這事上,不管皇帝做什麼,王蠡必須堅定立場,堅決反對拆分南直隸!
怎麼寫,需要認真考慮。
許久,王蠡下筆。
“《論語·雍也》有云: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王蠡通篇不提南直隸,卻闡述了漢中自入陝後,民生漸趨困頓的事實,以此論證劃漢中入陝僅僅出於軍事目地,有違中正平和之道。
相信任何人都能看出這篇文章的真正所指。
拆分南直隸,只能南北拆,就如現代,劃為ah和江蘇,江蘇有通海沿江之利,但是ah除了兩個煤礦,什麼都沒了,只能困守內陸,漸漸貧困。
王蠡以漢中人的困苦來比喻拆分過後ah人的困苦,提及大治之事,應將漢中重新劃入四川,以此隱喻拆分南直隸的弊端。
很顯然,這篇策論非常政治不正確,可是屁股決定腦袋,縱然王蠡身為修士,也不願意走在街上,被金陵父老敵視唾罵。
第三題!
論開海之利弊。
這極其符合王蠡胃口,洋洋灑灑,一揮而就。
第四題!
試論耶教東漸與佛門入中土之異同。
“哦?皇帝要動耶教了?”
王蠡眉眼微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中原士人看來,耶教不敬父母祖先,唯獨拜祭爺火華,是妥妥的異端,又因信稱義,與華夏傳統倫理不符。
不過耶教也有可取之處,在科學研究上要勝上一籌,而且開海貿易,就避免不了耶教的傳入,除非不賺海外那白花花的銀子。
王蠡提筆:“《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何為中,平衡也,過則傷,不過為養……”
這篇策論的主旨是以我為本,包容兼蓄,取其精華,去取糟粕。
第五題!
刑賞忠厚之至論!
也即以忠厚立論,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範例,闡發仁政思想。
這一題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老調重彈耳,大體是皇帝想做個仁君,但以其自比嘉靖的心性,無非是沽名釣譽罷了。
當然,如果言辭中帶有諷刺之意,那就是找死了。
略一沉吟,王蠡下筆書寫。
“《書》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
寫策論極為耗精力,連續五題寫完,王蠡也是頭腦懵懵,閉眼調息了一陣子,才漸趨清明。
不覺中,日頭西斜,雲彩鑲上了一層金邊,有咚咚咚的鼓聲響起,為期兩日的筆試結束。
學子均是安坐考棚,會有吏員收卷,簽名畫押,辦了交待手續才能離去。
一名名吏員散佈全場,收取考生的試卷裝入考袋,很快收到王蠡,簽了名畫了押,才裹挾在人潮中出了貢院。
謝謝好友不其名的月票~~
喜歡紅樓聊齋逍遙仙請大家收藏:()紅樓聊齋逍遙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