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書山
如果以術與道來論證儒家心法與神通的關係,心法是道,神通是術!
董仲舒離去之後,王蠡依然閉目瞑思,老實說,他進入狀態了。
說成悟道或許過份,但絕對理解了去止之法的要義,識海中,靈光蒸騰,若論知識面之廣,怕是聖人也不及他。
前世讀過的文章,今生閱讀的典籍,多數湧現出靈光,又因靈光數量太多,竟團團層疊,在身體裡形成了旋渦。
文界是以神魂進入,身體即為神魂。
這在別人身上,是不可能有的異像,但是王蠡身具陰德、龍氣與兩種山之內氣,全部煉入了神魂,這是旁人所不具備的優勢。
而在文界身體即神魂的狀態下,陰德、龍氣、兩種山之內氣、文氣,甚至神魂中的劍氣進入了二次淬鍊狀態。
如果把第一次的融合視為水和油,是透過類似於攪拌的旋轉將水油混合在一起,是物理變化。
而第二次淬鍊,是改變水和油的結構性質,是化學變化。
不僅僅是神魂在蛻變,一點靈光就代表一個知識點,那點點靈光,連王蠡自己都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知識量太多了也是個麻煩,好在尚未超出他神魂所能容納的極限,索性也不理會,只按照董仲舒傳下的心法自行去止。
所有人都知道,進入文界的機會難得,如果考不中舉人,這就是最後一次,沒有誰為私人恩怨去惹事生非,均是靜心參悟。
哪怕重術而不重道者,也藉著去止之法推衍神通。
在文界演化神通要比人間便捷,畢竟文氣濃郁,能反哺心靈。
不時就有人興奮的大叫,演化出某某神通,惹來周圍一陣恭賀,然後歸於沉寂。
王蠡沒有刻意去演化神通,他很享受靈光旋渦圍繞神魂旋轉的狀態,有時靈光碰撞,會迸發出新的靈光。
這等於兩個知識點的融匯貫通。
不覺中,三天一晃而過,當董仲舒再來的時候,人人精神矍鑠,狀態好的出奇。
“看來諸位皆有所得,既如此,老夫廢話不多說,都隨老夫過來!”
董仲舒一一掃視,笑著伸手指過。
每人腳底,再次湧現白雲,跟隨董仲舒向前飛掠。
別看書山就在眼前,可是過去尚有數百里之遙。
真到了山腳,那才叫震撼,說成螞蟻面對大象都沒法形容,或可理解為一賈之於滄海!
王蠡身邊,一名紫宸書院的讀書種子道:“諸位可知書山從何而來?乃諸聖先賢,大儒宗師將自己一身所學託寄於此,進而演化出文界。
換言之,書山是文界的根基,凝聚著先輩的學識,我等能來此參悟先輩之學,實是生平之幸啊!”
又一個種子選手接過來道:“此言甚是,不僅僅是文界,仙界也是仙人以靈臺合出來的,其餘佛界、魔界,多是如此。”
“那陰間是何來歷?”
有人問道。
那人道:“陰間天生地養,所謂有陽就有陰,陰間伴隨陽間而生,不過仙佛魔文四界梳理了原始陰間,才有今日之陰間。
其中最奇特的是耶界,此界頗為取巧,凝聚下界萬民的信仰而生,他日若信仰坍塌,必至崩潰,故而耶教中人,被嚴格管控,他們把不同的思想稱為異端,經審判過後,上火刑燒死,我聽書院的老師說,每年都要燒死幾百上千人,可仍有人前赴後繼的去做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