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峻之亂後,庾亮離開中樞外鎮蕪湖,陶侃死後,他趁著石勒新故不久,上疏北伐,進號徵西將軍,移鎮武昌。
陶侃死前,派子侄陶斌、陶臻,分別與桓宣、李陽進攻樊城、新野,連續擊敗後趙荊州刺史郭敬,桓宣趁機收復襄陽,並奉陶侃之命留守。
陶侃死後,桓宣與毛寶隨庾亮北伐,庾亮以桓宣都督沔北、鎮守襄陽,後趙以騎兵七千渡江,分三面掘地道攻城,又是毛寶奉庾亮之命趕去解圍,隨後桓宣渡江反擊至南陽才退軍。
數月後,石鑑、石閔、夔安、李農等將奉石虎之命,率軍五萬餘來襲,沿沔漢水路北岸向下遊進軍,李農為競陵太守李陽擊敗,只得掠民七千餘戶北還幽冀。
後趙名將張貉引騎兵兩萬餘攻打西陽邾城,晉軍在邾城失利,庾亮未能及時來援,毛寶突圍時與六千餘士卒一同於江中溺亡,庾亮為此悲慟不已,不久也成疾病故。
而在此時的北方,石虎正與段部鮮卑、前燕交戰,與東晉的戰事,雙方很默契的暫時不了了之。
桓豁死前,與建康書信往來,對前秦出兵可能所做的預判,就是參考的後趙當年來襲的路線,屯兵巴東魚復,堵著前秦由夷陵道出蜀的毛穆之,就是毛寶之子,鎮守襄陽的朱序則是朱燾之子。
庾亮死後,其弟庾翼接任徵西將軍、荊州刺史,仍鎮武昌,時人將庾亮比作豐年美玉,將庾翼比作荒年之谷。
庾翼到任後,謀求再度北伐,先後遣使與燕王慕容皝、涼州牧張駿聯絡,約定一同進兵,盟友天南地北難以交通,計劃也中途洩露,看起來有點白日做夢,結局註定失敗,但最終還要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不是沒人勸阻,可庾翼通通不聽,幾次上表請求,最終朝廷忌憚其麾下合兵四萬餘眾,准許他北伐。此時的桓溫,因為娶妻南康公主,成了庾氏的姻親,自然是跟著搖旗吶喊,在當時是為數不多贊同庾翼北伐之人,二人還約定一同平定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庾翼未及出兵,就先考慮排除異己,他先是表薦桓宣為梁州刺史,催其趕赴丹水發動攻勢,又命琅琊內史桓溫率軍入臨淮拉扯東線,自己則提兵經夏口入據襄陽,然後下令在所掌州郡大肆徵發役夫、馱畜。
庾翼在荊州搞得民怨沸騰,他卻紮在襄陽再不挪窩,因為他當初就是為了移鎮襄陽,北伐就是個幌子,真正目的其實是以襄陽為據點伐蜀,又提前猜到朝廷不會答應他移鎮,這才打了個折扣,先移鎮安陸,再來個計中計,以此達成所願。
原本鎮守襄陽的桓宣,卻給庾翼以勢逼走,被迫去進攻丹水城壘,反被後趙守將李羆擊敗,毫無意義的折損人馬不說,回到襄陽又被庾翼貶去戍守襄陽南面的峴山。
值得一提的是,峴山下不遠就是習家池、白馬寺,釋道安受離開桓溫幕府的習鑿齒之邀,與同學、弟子數百人入襄陽,就是在白馬寺落腳。後來徒眾雲集,白馬寺狹窄不足使用,釋道安又受邀前往檀溪,以清河張殷的宅第為基礎,改建成檀溪寺,又由於使用貴宦所獻銅料萬斤鑄丈六佛像,時人亦稱之為金德寺。
桓宣回到襄陽後不久,當初他鎮守襄陽抵禦後趙進犯,曾與毛寶一同趕來救援的王愆期,正擔任南蠻校尉鎮守江陵,因病乞休。
庾翼見桓宣還算聽話,事後也沒到處抱怨,就準備補償他一下,於是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南郡守,前去江陵代替王愆期。桓宣也已是老病之軀,還要頂替對他有救援恩義的王愆期,這一下更是心中慚愧、鬱悶,導致病情加重,沒能赴任,一月不到就病故了。
同年,康帝司馬嶽駕崩,死前聽取何充建議,以年僅一歲的司馬聃繼位,其母褚蒜子則以太后身份第一次臨朝,並召庾冰入朝參與輔政,這已經是兩年內,換的第三個皇帝了,歲末,因病辭讓的庾冰病故。
兩年前,遷豫州刺史、西中郎將的庾懌,以謀殺江州刺史王允之事敗,遭皇帝外甥斥責,庾懌都沒有上表自辯,就飲毒自盡,而成帝司馬衍也在不久後駕崩。
桓宣死後次年,庾翼也因朝中生變,家人亡故,身心憔悴從而一病不起,最後死於背疽感染導致的併發症。
庾翼赴外鎮後,原本在朝中參與輔政的庾冰,因為支援弟弟北伐,在其移鎮後出外代掌武昌,而在庾氏兄弟相繼出外後,康帝司馬嶽病重,在朝中主導輔政的庾氏盟友,中書監何充卻與庾氏兄弟因帝位繼承人選出現意見不合,雙方由此發生對立。
庾氏兄弟覺得甥孫血緣較遠,早晚因猜忌生出禍患,想要扶立長君,由司馬昱繼位,而何充卻力主襁褓中的司馬聃繼位,在庾翼死後,何充憑藉擁立之功,更是推舉桓溫上位,取代庾氏出鎮荊州,掘了庾氏的根基。
作為庾氏甥婿的桓溫到任荊州後,也迅速翻臉,先後將妻族表弟庾方之、庾愛之二人廢黜,然後流放去了豫章。伐蜀的準備工作,庾翼死前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果子成熟卻讓桓溫給摘了,桓溫出鎮荊州不到兩年,就出兵伐蜀攻滅成漢,由此起飛走上權臣之路。
桓溫出身龍亢桓氏,桓宣、桓伊則是銍縣桓氏,都是出自譙郡,只是分支不同。桓宣的祖父桓詡,曾任義陽太守,魏文帝時,設義陽郡,治安昌,不久廢置,西晉復置為郡國,治新野,之後又移治復陽。義陽郡東扼兩淮,西控江漢,向來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
庾翼死前,先是回鎮夏口,接著故技重施,又想移鎮樂鄉,結果被朝廷下詔拒絕。庾翼自知命不久矣,只好先表薦長子庾方之為建武將軍,吞併桓宣的部曲,鎮守襄陽,以徵西參軍毛穆之任建武司馬,進行輔佐。之後,庾翼又表薦次子庾愛之為輔國將軍,並接任荊州刺史,同時請以徵西司馬義陽人朱燾為南蠻校尉,率軍千人屯戍巴陵。
襄陽、夏口、巴陵、武昌,這就是庾翼死前依託水路所設計的近乎完美的防線,其中唯一的破綻,就是夏口與襄陽之間相距略遠,這也是他想要移鎮樂鄉的原因。
樂鄉在競陵郡治所石城西北,北面分別是樊城、安昌,扼控水路,渡江就可居中截斷襄陽、江陵,還能作為夏口上溯襄陽的中間站。
這也是前秦攻打襄陽前夕,桓豁在臨終前,想要照抄並完善的佈置,在他看來,沔漢江淮之間,掌握所有關鍵節點的守相、鎮將,不是桓氏子弟,就是桓氏部屬,如今萬事具備,遠勝庾翼當年的謀劃,就等著桓衝居中掌舵,可世間哪有這麼完美的劇本,桓豁死前回光返照的幻想與當年的庾翼如出一轍。
喜歡雍涼風雲請大家收藏:()雍涼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