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時間內,國家在東北、華北、華南和華東共批準了六家抗病毒、抗腫瘤的生物藥廠家投産。
2000年前後是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的一個爆發期,尤其是國家在大力支援國內生物制藥發展替代國外進口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給各生物制藥企業以很大的支援和優惠。
對於國家抵抗産業風險來說,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戰略舉措。
但是,對於長盛基因習慣性的靠鑽空子、靠人脈來經營企業而言,這絕對的是壞訊息。
所以,隨著多家同類藥廠的投産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長盛基因的傳統市場華東地區也開始萎縮。
長盛基因的産品在華東市場銷售的減少,仍然是衛氏兄弟只是依靠自己的人脈來維持銷售的惡果。
商人是逐利的,而醫院也是逐利的。
隨著其它廠家用高回扣來打動醫院和醫生,自然衛氏兄弟靠人情建立的利益關系沒有其他人直接用金錢建立起來的利益關系更為有效。
從2005年開始,長盛基因的年純利潤由最高峰的二千八百多萬慢慢降到只有不到七百萬。
於是,在銷售代表、醫院和競品廠家的多重壓力下,衛兵的心裡開始對長盛基因的前景産生動搖。
衛兵一開始曾經設計過,透過進入資本市場讓長盛基因上市,增強融資能力和企業經營能力。
他和衛民在資本二級市場上也能套現一部分。
但是,他諮詢了多家自稱可以把長盛基因包裝上市的券商和財務機構後,他發現現在長盛基因每年的那些利潤還不夠給這些第三方機構付服務費的。
長盛基因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上市中介費又把衛兵打擊了一下。
他也諮詢了一些想上市但沒有成功的企業界朋友,發現很多企業聽了中介機構的忽悠,錢都花了,但是結局卻不是自己想要的。
衛兵此時發現,資本市場的水太深,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淹死。
衛兵不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他從不打無把握之仗。
更何況他沒學過金融,對企業上市的事情也是一知半解。
所以,最後他放棄了把長盛基因推上市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