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思維合乎邏輯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專心致志,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他們的思維合乎邏輯,說話條理分明,而不是東拉西扯,隨說隨忘。
健康標誌。
1.積極向上,精神飽滿,朝氣蓬勃,有自信心,進取心,自尊心。
2.有自覺性,能以充沛的精力去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不怕學習上的困難,智慧發揮良好。
3.在家庭,在學校與朋友之間,能建立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的積極人際關係,在集體中是受歡迎的成員,在群體中有自己的朋友行同志,保持和發展互助,融洽,和諧的關係。
4.善於適應新環境。
5.情緒穩定而愉快。
6.心理活動完整,協調,能避免各種因素所引起的病態症狀如過度緊張、焦慮等)。
心理探幽
對於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都有過許多研究。
心理學家斯朗認為,當個體進入青春期以後,其心理變化為:“自我發現”;“產生對未來生活的設想”;“開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他把青春期稱為“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心理學家霍林活斯認為,青春期到來之後的生理、心理變化相似於幼兒的斷乳現象。幼兒斷乳意味著與母親身體的完全脫離聯絡。
由於急劇而徹底地斷絕母乳餵養,兒童陷入欲求而得不到滿足的,從而給兒童帶來深刻的不安。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機”。
兒童進入青春期,意味著要從心理上擺脫對雙親的依賴。這種急劇而徹底的心理性“斷乳”,也同樣會給他們帶來突如其來的一時不安,產生情緒上的激動和動,亂,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機”。
經過“第二次危機”之後,人們就可以逐漸步入脫離父母的監護,走向一個獨立、完整人的過程。因此,他把青春期稱為人生的“第二次危機”。
十大矛盾心理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
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
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微博)對子女嬌生慣養。
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
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
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
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
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透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
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