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
這類學生往往透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
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
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
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
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
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
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
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
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衝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洩氣時,則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
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第六,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
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衝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
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第七,資訊視野的擴大與鑑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資訊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影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
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從天文地理、空中來客、世界風雲、計算機、市場動態到服裝、髮型、流行歌曲等。
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並積極探究,但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醜的辨別力、鑑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複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透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資訊、辨別是非的能力。
本章完)
喜歡弟子總崩人設腫麼破請大家收藏:()弟子總崩人設腫麼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