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涼盤不但勾起了眾人食慾,還勾起了大部分人的好奇,尤其是上膳堂的老食客們。
他們發現今天上的四個涼盤,竟然都是從未在上膳堂吃過,甚至也沒聽別人說起過的。
“夏娘子這是又出新菜了啊!”
“你們說會不會今天一桌喜宴,上的都是咱們沒吃過的菜色啊?”
“這個難度有點兒大吧?只要有一半都是新菜,今天就真是值了!”
“就是,做人不能太貪心,能吃到夏娘子親手做的菜,哪怕是以前吃過的,我也樂意。”
冷盤被眾人吃得七七八八的時候,熱菜終於開始上桌了。
頭一道上來的便是石榴飛龍。
主桌這邊上的,自然是夏月初家裡宰殺的那隻。
但是夏月初家裡的飛龍有限,不可能保證每一桌的供應,其餘桌上的,都是魏國濤去東北那邊買回來的凍貨。
味道跟新鮮宰殺的肯定會有些許的差距,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了。
飛龍這個名字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其實是因為這種鳥飛起來的時候十分優美,猶如一條在空中游弋的小龍,因此才得此名。
飛龍一般來說都是做湯,或是炸、烤而食。
前世的時候,據說慈禧喜嗜此物,所以在清朝的時候,飛龍作為進貢佳品,在宮中也被開發出了不同的做法。
夏月初今天做的這道菜,便是從滿漢全席中研究出來的。
禽類的胸脯肉基本沒有脂肪,做不好很容易發艮發柴。
最開始多是用煎炸或者是烤來烹飪,成品雖然幹香有味,但是卻乾柴難以下嚥。
後來便又研究出來,進行溜炒或者是爆炒,讓食材在芡汁的保護下得以保持鮮嫩的狀態。
而滿漢全席中這道叫做石榴飛龍的菜,則是在飛龍脯肉中摻入肥肉丁和鮮蝦肉,使之互相融合,彌補了飛龍肉脂肪少的不足,取長補短,藉此達到最佳的味道和口感。
飛龍肉、豬肉膘和鮮蝦肉都切成細粒,混在一起調味,再加入少量的高湯和溼澱粉拌勻,製成餡料。
取完成的鴨皮醃製之後修整形狀,作為外皮,抱起十二份餡料,在封口處放一小根蒸熟的臘腸,用細線紮緊整理做石榴狀,用小火蒸熟之後,減掉細線,掛糖晾乾後,再下鍋炸至金黃色。
最後將切得極細的土豆絲過油炸至金黃,用作盤中的鋪底,再用心裡美蘿蔔雕出兩個帶著雙喜字的酒罈白在一旁,最後將炒好的料汁澆在食材上面,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這道菜之所以最先上桌,首先就是因為寓意好。
石榴象徵著多子多孫,在新嫁娘的陪嫁上面,也會有許多物件上會有這樣的圖案。
而且在味道上,這道石榴飛龍的餡料鹹鮮松嫩,澆汁則是微甜的酸辣口,吃起來外脆裡軟,不油不膩,還頗有微開胃的效果。
飛龍肉本來就鮮味十足,在蒸制的過程中,又吸收了鴨皮和豬肉肥膘的油脂,擺脫了乾柴的困擾,一口咬下去滿口鹹鮮,越嚼越香。
後廚緊接著又上來一道菜——乾燒鹿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