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戶嫌高,一個個也吵嚷著要去北方開荒,尤其收到早前去了北方佃戶寫來的信,全都心動了,不少的佃戶去當地縣衙開了戶帖證明,攜家帶口就去北方“發財”,幾年下來,各地的佃戶少了,地主們則開始頭痛了,良田無人耕種,朝廷的稅賦得照交,早前恨不得多些土地,而今則有人嫌自家的土地太多了。
靖武十八年二月初五,李觀入朝參拜皇帝。
皇帝喜道:“李愛卿,你的九年述職,當朝誦讀吧,也讓文武百官都瞧瞧,你是如何在短短十年就讓北方四省的百姓豐衣足食,不再挨餓受凍的。”
李觀拿著自己的述職奏章,一展開,上面已有硃批改過,心下一沉,便見四位皇子亦立在左右兩側,年紀最長的大皇子慕容津而今已開府別居,娶妻生子,因他骨子裡有啟丹人血統,長得人高馬大,彪悍無比。
再瞧二皇子慕容泉,因生母是溫華妃,三年前因慕容泉漸次大了,皇后請皇帝下恩旨,惡了溫雙的嬪位為妃位,溫華妃位同賢妃位。
溫雙身在後宮卻不爭不鬥,一直盡心盡力地幫扶皇后打理後宮。
李觀在北方最大的功勞,就是鼓勵百姓開荒種田,囤糧自足,就連早前北方的原住民,也因此受益匪淺,現在會耕種的原住民越來越多,會打獵養殖的移民也越來越多,再因鼓勵通婚,早前的敵對、仇視現象力減,但在太平府一帶,百姓們還是仇視有啟丹血統的人,說來也怪,明明太平府是遼北省的首府,可商人卻愛往月州城跑,月州城的繁華竟不壓太平府。
聽罷李觀的述職,皇帝頷首點頭。
李觀又道:“朝中有人彈劾我夫人中飽私囊,就這事,下官要做一個解釋,我夫人是賺了四十多萬兩銀子,除了給月州衛軍所支付八萬兩銀子的辛苦開墾費外,剩下四十萬兩已交由太平府、冰龍府兩府督學,請他們在這兩府開辦官學堂、女學堂、女子作坊,官學堂今歲三月末將建成使用,收當地有秀才功名的為先生,再對外招生男童入學,教化兩地百姓……”
四皇子是幾個皇子裡最小的,此刻聽到這兒,用那還帶著兩分稚氣的聲音吼道:“你們這些官員,還說李夫人中飽私囊,瞧瞧人家,這是心繫百姓,把自兒個賺來的錢拿出來辦官學堂、女學堂、女子作坊……哼哼,你們誰會這麼幹?都沒弄清楚就彈劾人。”四皇子一揖手,“父皇,李夫人乃是大義之人,當褒獎。”
三皇子盯著弟弟:你小子聽聽就行,你知道什麼?還不是近來聽母后天天在那兒唸叨,說那些臣子早前個個都視北方是惡龍猛虎,避而遠之,而今一個個眼饞李觀的功績。
李觀不負厚望,將差事辦得很好,十年時間就改變了北方的狀況,只要照著他早前所遞奏疏,再用十年,那邊的狀況會更好。
皇帝哈哈一笑,大家都說人家賺錢了,人家不要錢,全拿出來辦官學堂、女學堂,看這些臣子還如何說。
“小馬,頒恩旨!”
小馬應聲“是”。
恩旨的大致內容是:皇帝念李觀在北方的卓越貢獻,不僅富四省更富國強民,封其為一等“文恩候”,世襲罔替五代,封其夫人江氏為一品誥命夫人,其長子李康為文恩候世子。
有羨慕的,有讚歎的,亦有恭喜,北方辛苦打拼十年,贏了個一等候爵,還世襲罔替五代,也就是說每代襲爵時是不降爵的,這可是真正的皇恩浩蕩。
“臣李觀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旁人都說,這是皇帝看重李觀。
四十一二就成了文恩候,還是從一品的北方四省大巡府,一人兼任四省巡府,前所未有啊,這分明就是皇帝看重他。
“李愛卿,朕親自題寫‘文恩候府’牌匾一塊。近日,你與朕舉薦幾位能任北方四省的四位巡府吧,北方几省局勢剛好,可不能半途而廢。”
“臣領旨謝恩!”
北方几省這才開發了十年,定還能繼續。
滿朝文武一個個歪著頭,這巡府一職並不是文官可以上任,武官也行,只要能辦好差就行,當年隨李觀去北方的文武官員個個在十年內都升職了,還有一些後來襄助的官員,誰不曾升上幾級,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契機。
又幾日後,李觀上任翰林院掌院大學士一職。
這個位置……
群臣們歪著腦袋細想。
這可是天子近臣,皇帝一旦要做出大決定,定是第一個知曉的。
這李觀的運氣也太好了,去了北方十年名利雙收,功成圓滿,這天下的百姓念著他好的不少,而他妻子更素有大義之名,沒人幫扶。
“李觀這是走了什麼運?得了皇上青睞不說,還受到如此重用。”
“聽說她夫人與皇后關係極好,這回京不到一月,皇后就賞了不少好東西。”
丈夫與皇帝是如君臣如朋友的關係,就連妻子和皇后都好得這般,實在讓滿朝文武羨慕嫉妒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轉眼到了五月,江若寧這日睡得迷糊時,李觀從外頭回來,瞧了一眼,笑道:“皇上要組建內閣,要施行軍政分開制,由首相輔國理政。”
“什麼?”江若寧騰地一下坐了起來。
李觀吟吟笑道:“皇上想讓皇家成為人間的神,內務府有女學堂、女子學院、百貨行,就憑這些生意,每年賺來的銀錢完全可以輕鬆供養整個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