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淺這才明白,為甚李觀會同意辛懷志來月州磨練之事。
轉眼到了八月,八月初三翠淺順遂產下了一女,出身時竟比五斤早前還重上七兩,十六順口給取了個乳名叫“七兩”,翠淺氣得不輕,與十六爭吵起來,說他給孩子取名都不用心。
翠濃與江若寧勸了兩回。
江若寧道:“女孩子還是取個得體的名字好,既然是八月生,又近中秋時節,桂花飄香,不是取名叫月桂、秋桂、桂香、金桂皆可。”
翠淺想著,月桂、桂香叫這名的太多,金桂、秋桂倒是不錯,又覺秋桂還雅緻些。於是,秋桂小朋友比她歌要慶幸,沒有斤兩的乳名,直接有了一個還算體面的芳名。
這日李觀回來,說到月州地多人少的事,又說了大片土地閒置,而大燕繁華地,如奉天府、順天府、蜀、徽、豫等中原之地許多百姓無地耕種,江若寧就道“不如將人口密集處的百姓移民到此,朝廷可以把可土地照各家人口數量由官田名義租賃給百姓開墾,前三年免稅賦,三年之後照朝廷規定徵收稅賦。”
李觀沉吟著“移民”之事。
江若寧拿了一本簿子,“這是我寫的章程,你且瞧瞧,如果不妥處,你再修改完善,先報與朝廷,就說在月州幾縣進行推廣實施,請求朝廷將月州幾縣有大量官田無地耕種之事寫入詆報。若各地百姓得到訊息,自會前來,但要求百姓們帶上自己的戶帖,來到月州後,可換他鄉戶帖為月州當地戶帖……”
李觀激動地握住江若寧,“有妻如你,夫復何求。”
“百姓如果擁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會安心留下來,對他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再能將土地傳留給子孫後代,他們就更願意留下。
讓中原善於耕種的百姓與當地遊牧的百姓相融相親,血脈相融,不分彼此,共同富裕,讓外來的百姓學會打獵、養牛羊,讓當地的百姓學會耕種,唯有此,才是長遠之法。當他們的兒女結親,時間一長自然就是一家人。”
李觀召了自己帶來的官員進行了商議,決定在自己推薦的三位縣丞之縣開始推行此法,重新修訂了章程,以奏疏形式幾人聯名上奏朝廷。對於此舉,幾位官員很是感激,聯名上奏,就意味著此法若是推廣開,又能被百姓接受,造福一方,便是他們共同的政績。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靖武九年三月,江若寧在鬼門關兜了兩天兩夜,再育一子取名李廉,李觀在產房嚇得半死,見江若寧總算產子,便道“以後再不生了……”如果再來一回,他想,他也不要活了。
江若寧不以為然,“這次是胎位不正,不打緊的,我知道自己會闖過來。”
靖武十一年冬,李觀參加了吏部三年一次的考評,因他在月州推行移民制,月州無數荒廢的土地得到耕種,月州城、各縣城甚至鎮周圍都出現了或五六戶一個小村莊,或七十八戶的大村莊,而李觀採用江若寧的建議,鎮子下面組村,以兩千人口為一村,再以兩百人為一組,做到戶戶有田地,家家有勞力,還讓婦人們與早前的原住婦女一道學習紡織技術,北方勝產毛皮等物,大力發展副業、養殖業等。
月州城內,更是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吏部官員給李觀評定“上上”之優。
靖武十一年二月初,李觀晉升遼北省巡府一職,奉旨將月州的成功經驗向遼北省進行大力推廣,無數中原佃戶得聞訊息,紛紛奔赴遼北省,開荒耕種,一時間頗有些人滿為患。
李觀向朝廷求助,皇帝又著他肩任遼北省以西墨河省巡府一職。李觀將一些無法安置的外地百姓遷往墨河。
再至三年一度的吏部考評,李觀又得了“上上之評”,皇帝大喜,晉其為北方四省大巡府。
大巡府……
當聖旨頒下時,滿朝文武汗滴滴的,身肩兩省巡府已是特例,居然是身兼四省的大巡府,這是前所未有的,但眾臣不得不佩服李觀的頭腦夠聰明,手段也夠雷厲風行,在處理原住民與移民的關係上,令官媒署的媒婆,儘量將移民子女與原住民子女挫合配婚,還說這樣的孩子生出來最是聰明。
你是原住民,那移民是你親家,你不能做得太過,大家都是兒女親家嘛?你家不會耕種,你親家會,你親家不會打獵,也沒有養殖家畜的經驗,這不都是親家,大家相互幫忙……
靖武十七年十月,北方四省大豐收,各種稅賦透過大運河運送京城,是幾千艘大船,船上全是糧食,還有無數的北方布料等物。
皇帝大喜,大力讚賞李觀在北方的政績,並要眾臣向李觀學習。
而當年隨李觀同往的幾位文武官員,溫令守因襄助李觀維持遼北省秩序成功推行北方移民分田制,已升任遼北省總兵一職,這可是正二品的武官。
辛懷志已上任月州衛軍所守備一職,正五品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