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下一代的遼東劉氏繼承人,劉知年方才剛滿十五歲。
雖然他還年幼,卻即將接手遼東王府,撐起大漢的一片天來。
王府之外,天子鑾駕冒雪趕來。
滿頭華髮的劉秀扶著車轅,顫巍巍地邁下鑾駕,一襲玄色大氅上落滿雪花。王府屬官尚未來得及行禮,便見這位漢帝陛下匆匆了闖了進去。
當他看到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劉九思時,終於忍不住哽咽了起來:“先生,朕來了。”
“陛下...”
劉九思苦笑著說道,“老臣這般不堪的模樣,實在是讓陛下見笑了啊...”
漢帝踉蹌幾步跪倒在病榻前,緊緊握住劉九思枯瘦的雙手:“先生,您還有什麼囑託嗎,只要是您開口,朕自當盡全力而為!”
“陛下...老臣走後,知年還太年幼...”
“朕知道,先生放心,朕會親自將他帶在身邊教導,就像當年先生教導朕一樣。”
劉九思的嘴角終於揚起釋然的弧度,眼中的光芒卻漸漸渙散。
他彷彿看到了靖祖朦朧的身影,身著一襲御賜龍紋冕服,緩緩伸出了手。
恍惚間,他依稀聽到了靖祖的聲音:“好孩子,好兒孫...”
劉九思喃喃道:“陛下...我好像看到靖祖了...”
“先祖好像是在誇我...”
“真好啊...”
殿外風雪喧囂,他的聲音愈發微弱,手臂無力垂下。
建武三十年冬,第十世遼東王劉九思薨。
……
《兩漢志》:十世遼東王,諱九思,少隱於遼東草廬之間,通星曆,明圖讖。
值莽賊篡漢,王結於光武,共謀匡扶漢室。
王權智英略,有逾管、晏,而謙退若蕭、曹,故能佐帝業而不矜其功。天下歸於一統,每逢朝事,帝必執王手問政,恩禮甚篤。
及薨,帝輟朝三日,詔曰:“遼東王佐朕中興,功在社稷。今雖歿,其風範永存。”葬之日,百姓罷市巷哭,如喪考妣。
後世曰:十世遼東王佐命興漢,智略超群,而能謙退自守,不居功,不矜能,此真社稷之臣也!
君臣三十年而不疑,使漢室諸王皆若此,何至有七國之亂哉?
……
數月之後,籠絡在洛陽上空的陰鬱方才有所消散。
十五歲的稚嫩少年抱著一摞奏摺走進雲臺殿內,他的身材有些清瘦,彷彿一陣風吹過就能將他拂起。
但殿內的大臣們在見到這個弱冠之年的少年後,卻全都恭敬的俯首行禮,稱其一聲“太師”。
這個少年便是第十一世遼東王,劉知年。
雖然年齡不大,但他的名字卻已經響徹了長安。
他位列三公之首的太師,錄尚書事,是本朝的丞相、大司馬。
十五歲的太師,聞所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