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的殊榮,都只因為他是當代的遼東王,是靖祖的後人。
面對眾人的行禮,劉知年也都一一點頭回敬,而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張案臺,坐下來批改手上的奏摺。
這些奏摺來自大漢的五湖四海,都是身居要職的官員們的上奏,每一份奏摺都關係到一地群縣之民生。
然而這些事關重大的奏摺,此刻卻在由一個尚還青澀的少年批改。
但云臺殿內的群臣們已經見怪不怪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在這裡發生,劉知年身上的那些官職並非虛榮,而是實實在在的權柄。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劉知年卻確實沒有辜負漢帝的信任,他居然真的能將手上的政務處理的面面俱到,挑不出任何毛病來。
這也讓人不禁懷疑,坐在案臺前的並非十五歲的少年,而是一位手段老辣、城府極深的頂尖權臣。
身材瘦弱的他雖然沒有繼承父親戎馬沙場的勇武,但卻擁有著如同妖孽般的智慧!
正當雲臺群臣忙碌的時候,一位身著赤黃袍子的青年走進了殿內。
“知年。”
劉知年聞聲抬頭,見到來人之後,連忙起身行禮:“臣參見太子殿下。”
“不必多禮,我們都是自家人,以兄弟相稱便可。”
太子劉莊面帶笑意,可當他看到少年眼眸下厚厚的黑眼圈時,卻又皺起了眉頭:“昨夜又熬到了幾更?”
劉知年回想了一下,如是說道:“約莫是三更天,涼州春旱的賑災章程需儘快擬定,耽擱不得。”
“國事固然重要,但你年紀尚輕,莫要太過勞累傷了身子。”太子嘆道,“孤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在太學裡與諸生辯經論義,整日想著如何逃課去郊外射獵呢。”
劉知年恭敬答道:“國事繁重,陛下對臣委以重任,臣不敢懈怠。殿下天資聰穎,臣不過是盡本分罷了。”
“你啊,總是這般謙遜。”太子搖頭,從袖中取出一個錦囊,“這是御醫配的養神丸,母后特意囑咐孤帶來。”
“多謝皇后的掛念,請殿下代臣向皇后道謝。”
劉知年雙手接過香囊,看到他這副謙卑恭謹模樣,太子不由長嘆了一口氣。
在他看來,知年這孩子就是太過懂事了。
上一代遼東王劉九思在臨終之前,將獨子劉知年託付給了漢帝劉秀。
而漢帝也沒有食言,他與皇后將劉知年視作自己的親生兒子般呵護,太子也將其視作血肉兄弟。
被這樣的天恩所庇護,劉知年卻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模樣,未曾有過絲毫的驕縱與跋扈。
之前劉知年剛剛接手政務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因為其年幼,便沒有把這位太師下達的命令當回事。
而劉知年也沒有過多計較,雖然皇帝皇后乃至太子都向著自己,但他畢竟還是太年輕了,受到質疑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但他能忍,太子劉莊卻忍不了。
沒過多久,那位沒把劉知年當回事的大臣便被太子找了個理由,罷免所有的官職,甚至還追尋其在職期間犯下的罪過,最終關進了大牢之中。
從那以後,便再也沒人敢小瞧劉知年這位年輕的百官之首了。
這個惹不起,皇帝、皇后、太子都罩著,誰敢惹啊!
惹了太子本人,他的脾氣好,如果運氣不錯的話也不會多計較。
但惹了劉知年,太子是真的會動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