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華嬌笑,轉身進小廚房忙活去了。
待到大明最尊貴的一家子用過飯,小太子朱厚照忽然認真的說:“徐穆既是母後的救命恩人,自然也是兒臣的恩人,兒臣會尊敬他的。”
張儀華愣了愣,旋即欣慰道:“照兒長大了。”
孝宗也暗暗點頭。
時至二更,閱卷值房內,十三名讀卷官依然在審閱殿試策論。
同複試相似,每份策論均要經所有讀卷官品鑒,並分出優劣,將得極佳或上等最多者由三位閣老直接送達天聽。
定例在前,事情反而難辦。
按例,需擇十份。
殿試之時,天子親閱四人答卷,宣六人殿前問話。如此,三鼎甲,二甲三人十有八九已定,只留下四個名額給臣子推舉,選誰?三位閣老位列十三位讀卷官之中,也很是頭疼。
如此眼看將近三更,依然沒有個章程。
劉健首先坐不住了,將手中狼毫一丟,冷聲道:“究竟選誰,還不早做決斷!”
眾人互相張望,官階最低的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董鉞和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吳寬只得自認倒黴,起身出列,承受閣老的怒火。
“只是二甲成績相類者人數較多,實在是……”
眼見閣老胡須直跳,吳寬突生急智,“敢問閣老,此事該當如何?”
劉健皺眉。
身旁首輔徐溥忽然出言:“不如諸位將各自認為最優的十位舉子名單列出,擇得名最多的十位送達天聽。仲深,希賢,如何?”
丘浚和劉健略略思索,皆頷首。
眼見三位閣老達成一致,旁人也不多話。
與此同時,應州縣馮府。
密室內。
馮良才一襲青袍跪在一全身黑衣的人面前,試探著道:“徐穆如今官身有望,若日後派人詳查徐氏之死,該如何是好?”
黑衣人出言,分明年紀尚輕,應不足而立。“便是授官,頂天了不過一個翰林院修撰,六品小官,你怕個什麼?”
“可是…可是…徐穆還被賜了當皇後義弟,若是請皇後向京城那位求情,降下恩旨……這……”
雖然明知馮良才所說不無可能,但眼見馮良才那一副膽小怕事的樣兒,黑衣人還是氣不打一出來,出言譏諷道:“當初折了嫡妻嫡子時,你不是挺能耐的麼。嗯?怎麼?現在想做縮頭烏龜了?”
馮良才連忙跪前兩步,連表忠心。“二公子這就說笑了。我那婆娘能為王爺的大業而死,是她十世修來的福氣。”本是尋常的面容諂媚的笑著,平白給人三分厭惡。
“行了,行了,下去吧。這事,本公子自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