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提到了'黑霧'和'源力紊亂',”王教授繼續翻譯,”似乎是某種突發的源力異常導致居民緊急疏散。有趣的是,文獻特別強調這種異常與'違逆元素秩序者'有關。”
”混元派,”藤原低聲說,”這可能是他們早期實驗的後果之一。”
團隊決定在這座地下遺蹟中紮營,利用相對寬敞和安全的環境休息,同時收集更多資訊。陰陽廳的技術人員開始記錄建築佈局和殘留的源力痕跡,而守夜人的研究員則專注於文物和文獻的整理。
當夜,李明和林雪在鎮中心的一座類似神社的建築中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地下室。地下室裡放置著一系列精美的金屬容器,每個容器上都刻有不同元素的符號。
”這些可能是元素樣本或儀式用具,”林雪猜測,仔細檢查著容器,但不貿然開啟,”需要謹慎處理。”
李明發現其中一個容器——標記著木元素符號的一個綠色金屬盒——對他的玉佩有反應。當他將玉佩靠近時,容器表面的符文亮起,發出柔和的光芒。
”它認出了水元素的存在,”他意識到,”這些容器可能設計用來回應特定元素的鑰匙或引導者。”
他小心地開啟木元素容器,裡面是一張古老的羊皮紙,上面繪製了一個詳細的地圖,標記著出雲地區一個特定位置。地圖中央有一個明確的標記,看起來像是一棵參天大樹或神木的圖案。
”木之殿堂的入口,”李明確定,”比金之鑰顯示的位置更加精確。”
就在這時,地下室的另一側傳來一陣微弱的聲響。李明和林雪立即警覺起來,緩緩移向聲源方向。
在地下室最深處的角落裡,他們發現了一個被金屬架和布料掩蓋的小型營地痕跡——一個睡袋,幾個空罐頭,以及一個行動式源力探測器。這些物品看起來使用不久,可能是在過去幾周內留下的。
”有人比我們先到這裡,”林雪低聲說,檢查著營地上的痕跡,”而
在地下室最深處的角落裡,他們發現了一個被金屬架和布料掩蓋的小型營地痕跡——一個睡袋,幾個空罐頭,以及一個行動式源力探測器。這些物品看起來使用不久,可能是在過去幾周內留下的。
“有人比我們先到這裡,”林雪低聲說,檢查著營地上的痕跡,”而且可能就在附近。”
李明仔細檢查了探測器,發現它上面刻著一個奇特的標記——三角形中包含一個螺旋狀圖案。”這個標記我以前沒見過,不是守夜人、陰陽廳或灰燼議會的。”
“需要向藤原和整個團隊通報這個發現,”林雪決定,”這可能意味著我們不是唯一尋找木之殿堂的人。”
他們迅速離開地下室,召集所有隊員開緊急會議。藤原看到那個標記後,臉色明顯變化。
“混元派,”他嚴肅地確認,”這個符號代表'元素融合',是他們的標誌。我們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他們也在尋找殿堂和鑰匙。”
“但他們為什麼會知道這條隧道?”王教授疑惑地問,”這些隧道在現代地圖上根本不存在。”
“可能有內部洩密,”藤原坦言,”或者他們有其他獲取古代知識的渠道。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加快步伐,確保先於他們到達木之殿堂。”
團隊決定縮短在燈火鎮的停留時間,次日一早就繼續前進。夜間,巡邏隊伍加倍,每個人輪流值守,防止可能的偷襲或監視。
李明利用休息時間研究木元素容器中的地圖,將其與金之鑰顯示的路線對比。他發現地圖上標記了幾個額外的位置,可能是通往木之殿堂的關鍵節點或必經站點。
“這張地圖比金之鑰提供的資訊更詳細,”他告訴林雪,”特別是關於最後那段路程。看來木之殿堂位於一座古老神社下方,而入口需要某種特殊的啟用方式。”
“混元派留下的營地說明他們可能已經獲取了類似的資訊,但還沒有找到確切入口,”林雪分析道,”否則他們不會在這裡停留研究。”
第三天黎明,隊伍整裝待發。就在準備出發的最後時刻,一名守夜人的探測專家報告說感知到遠處有微弱的源力波動,正在朝他們的方向移動。
“可能是三到四個人,”專家估計,”使用某種源力隱匿技術,但因為地下環境的反射效應,還是能捕捉到他們的存在。”
藤原立即做出決定:”立即撤離,沿主隧道向西。他們可能不知道我們已經發現了他們。”
隊伍迅速整理核心裝置和發現的文物,沿著主隧道繼續前進。為了製造混淆,他們在不同的岔道口故意留下錯誤的痕跡,希望能拖延追蹤者的速度。
隧道變得越來越狹窄,牆壁上的照明系統也不如之前那樣可靠,許多區段已經失效。隊伍不得不依靠自帶的照明裝置繼續前進。
“這些區域顯然多年無人維護,”王教授觀察道,檢查著牆壁上一處破損的控制面板,”可能是當初疏散後就被放棄了。”
下午時分,隊伍遇到了第二個重大障礙——一段完全被水淹沒的隧道。聲納探測顯示,水下通道長約二百米,然後再次升高到乾燥區域。
“常規裝備無法透過,”陰陽廳的潛水專家評估道,”水下可見度極低,而且水溫異常冰冷。”
李明看向林雪,兩人都想到了同樣的解決方案。作為水元素引導者,李明可以在有限程度上影響水流,創造一個臨時通道。
“我可以嘗試,”李明說,”但需要集中精力,可能需要其他人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