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將盡的時候,各州的吏事選拔都出了結果,只等歲末各州官員來京考評卸任之後,來年賜官就任了。
人事季雖然告一段落,緊隨其後的秋狩、冬祀,歲末考核,朝見各國,甚至於準備年宴,樣樣都是大事,且多以儀禮為重,關乎國家事體,少不得都要姬允出面。
一年裡最後兩個月被擠成了四個月用,一直到年宴,姬允溜出宮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得清。
今夜除夕,大宴皇室宗親。
正好今歲大祭宗廟,各州藩王能趕回京的,也都趕回京來,天子一家聚齊了,更加格外地隆重。
姬允一個個認過去,發現當年叛亂的八王中,竟有半數不至。且沒來的,除了扶風王,竟全是那幾個禍首。便是扶風王,也是因他素來張狂,不把姬允放在眼裡,遂敢出入王城之故。
上一世他以為八王是趁亂起事,這一看方知,賊子禍心,原來早已經埋得很深。
姬允之前考慮過一場酒把他們都毒死的可能性,想了幾輪,實在不好操作。
對諸王來說,入京也是一場冒險,各自把身家性命都看得很緊,禦賜食物能驗上三遍,更別說身邊環繞的諸多武林高手,絕無可能讓危險靠近自己一步以內。
何況那領頭的禍首俱不在京,弄死幾個蝦兵蟹將又有何益,徒然打草驚蛇。
但是想起數年後震蕩朝野動搖國本,險使國都又南遷一次的叛亂,姬允便十分地如鯁在喉,看他們飲酒,都希望他們能被嗆死。
諸王現還都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又各據一方為王,很有些氣盛,其中又以扶風王為最。
扶風王姬準是他姬允一母同胞的親弟弟,相距不過兩歲,二人是從小一起被比著長大的。姬準自小聰穎過人,能文善武,比少時了了,大了也沒什麼建樹的姬允享有聲名得多,很得先皇的喜愛。
就是為了姬準,先皇長久不肯立儲,封王也是二子同爵。然而嫡長在前,這卻是實打實地偏心了。只是終因群臣進諫,嫡長之制不可輕廢,姬允雖平庸,究竟未犯有大錯,若為幼弟所僭越,後世必當以此為效,人倫綱常既亂,後患肉眼可期。
於是先皇終於立了姬允作太子,但終究對姬準很是偏愛,所頒所賜,莫不僅在東宮之下,位列諸王之首。
扶風王意氣風發,大聲談笑,言語間睥睨天下之意甚濃。僅席上短短的時辰裡,唇槍舌劍,已戰了個殺機四起。
姬允冷眼瞧著,當年他靠著顧桓,總算是有驚無險安穩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幾個虎視眈眈的兄弟給發配到了屬地,讓他們拱衛王室,讓他們自生自滅。
不意十年之後,終於未能避免同室操戈。姬允平定八王之亂時,親手斬殺自己的親弟弟,那瞬心裡想過什麼,竟已無從憶起了。
姬允又飲了一盞酒,今夜他飲酒格外多些。
偏姬準不甘寂寞,就地站起來,執了酒爵面向他,大笑道:“皇兄怎獨自沉悶吃酒?你我兄弟數年未見,皇兄竟不歡迎臣弟嗎?”
姬準為人瀟灑豪放,結交朋友不拘貴賤,府中門客三千,俱平等相待,在京時是有名的皇族名士,很受士人追捧。
只獨獨左右看不順眼他皇兄,動輒冷嘲熱諷,白眼以待。
姬允從前覺得是姬準智慧聰穎,又是性情中人,舒放曠達,而自己平庸已極,自是不招總在名流之間遊刃有餘的弟弟喜歡,又很羨慕他自由自在,說話行事全無拘束,所以總不與他計較。
誰知那流於表面的譏嘲與不喜,深處是更深的怨恨與不甘。
姬準恨他只早生了兩年,便無論昏庸草包,坐穩了這天下之主。恨他不爭不搶,自有人雙手捧上權與利奉獻給他。更恨他理所當然,還故作寬容仁慈,全不把別人費盡心機想得到的一切當作回事,生生糟蹋了這大好山河。
字字誅心泣血,是當年姬準引頸就戮之前,親口對他所說,被時人編為“絕世恨語”,流傳後世。
不待姬允抬眼,姬準又含諷而笑,道:“皇兄斥巨資造龍舟,自王京一路巡幸至望郡,只為領回一個美人姝,實在叫臣等羞慚不已,不敢再稱肯為美人一擲千金了。”
滿座寂然。
姬允放下酒盞,抬起眼來。
姬準比他小個兩歲,他們兩個一個肖母一個似父,生得其實不大相像,比不得旁人兄弟那樣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難怪從小就不諧。
姬準面貌俊朗,目似含星。數年前離京時,尚存著些少年輕浮,如今過了而立的年紀,那點子輕浮全然地見不著了。
這麼瞧著,愈發有父皇盛年時的影子。
就連父皇當年也說過,他生得柔麗,性子也如婦人一般,過於優柔。反不如阿準,果決善斷,頗有乃父之風。
姬準心中如此不平不甘心,不是沒有理由的。
姬允在連燈燭都不敢大聲了爆開的寂靜裡,平靜開口:“扶風王飲酒過度,致禦前失儀,帶扶風王下去醒酒。”
這卻是要把人直接趕出去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