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的初期試驗成功,給了劉海濤更大的信心,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應用於太空的探索,而要運用與太空的探索和為載人飛船提供動力,那麼首先就要測試的它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在進行小型的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進行試驗和測試的同時,根據劉海濤的設計思路,一艘巨大的太空飛船也被製造了出來,這艘太空飛船的體積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有了持久和強大的動力系統,飛船才能被製造的如此巨大,這艘飛船長236米,寬26米,高16米,使用的外形依然是劉海濤初期設計的飛機菱形外形,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沖浪板。不同的是它的動力系統從飛機時的全電力改為了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這艘飛船被命名為“未來號”,未來號的同型號改進型也在進一步的建造當中。
如果這艘“未來號”飛船的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經過實際的測試能夠取得成功,那麼在接下來的宇宙探索中人類就可以把這一款飛行器應用與實際。然而這樣一個歷時兩年才完成建造工作的實驗飛船,如果只是在太空中空來空去的跑上幾千萬公裡,貌似有點浪費。但是又能拿它來幹什麼呢?
從上世紀就開始的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工作中,火星一直是人類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可供生物生存環境的主要地點,而在至今為止的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面,由於人類一直沒有開發出能夠往返於火星和地球之間的動力系統,所以對於火星的探測僅僅侷限於,無人飛行器和的登陸器,登陸火星之後採集火星的表面樣本,而無法獲得火星上更加詳細的資料,就在近幾十年間,人們提出了構建火星試驗站的想法,一是火星試驗站的建立可以將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向前推進幾千萬公裡,二是全面的瞭解和掌握火星的詳細資料和資料,進一步探索火星究竟有沒有可能被改造成適於生物生存的星球。
為了構建火星試驗站,從十幾年前,人們就開始向火星發射各類的探測裝置和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根據科學家的想法,這些火星試驗站分元件在降落到火星上之後,按照預定的程式進行自動的對接和組裝,最終組合成完整的人類火星試驗站。設想初期的火星試驗站要建設成為長寬各500米左右的密閉空間,當火星試驗站完成合攏之後,再派駐宇航員前往火星,在火星上進行各種實驗,包括走出火星試驗站駕駛著火星車到更遠的地方去實地的勘測火星。至於宇航員如何回到地球上來,說起來就有些悲觀了,以先前運載飛船的水平,要想把龐大的發射火箭一次性送上火星是完全做不到的,也就是說前往火星的宇航員和科學家只能是坐的單程旅行,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生活物資運送到火星上面去,讓他們可以在火星上持續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想回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受動力系統的限制,十幾年的時間,由中國牽頭設立的國際火星聯合探索指揮部一直在持續不斷的向火星上發射火星試驗站分元件,屹今為止,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已經完成了近50的發射和自動組裝,現在從實際的運用來看火星試驗站已經完全可以承載宇航員和科學家居住和生活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已經有數百人報名要前往火星從事探索和實驗工作,面對這有去無回的旅程,他們並不是被一腔的熱情所左右,而是在他們心中,為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為了人類能夠更加的瞭解火星瞭解太空,哪怕是犧牲生命,對他們來說也在所不惜。然而出於對宇航員和科學家負責的態度,國際火星聯合探索指揮部就是否現在就把科學家送往火星還未下定決心。
現在不同了,“未來號”裝配的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所提供的動力,不僅僅是將速度提升到了150千米每秒,而且其500噸的載荷也是空前的巨大,如果使用未來號向火星運輸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剩下的50左右的分元件只需要兩次就可以全部運輸過去,而且未來號往返火星和地球之間的時間只需要10-15天的時間,前往火星的宇航員和科學家不再是以前的單程票,而是遠達上億公裡的太空旅行。國際火星探索聯合指揮部終於下定決心,只要飛船試驗取得成功,立即將科學家送往火星,開展科學試驗和火星探索工作。
而面對飛船即將進行的試驗飛行,國際火星探索聯合指揮部決定,這一次的飛船試驗在進行動力系統測試的同時,向火星運輸部分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而對於國際火星探索聯合指揮部的決定,很多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一致提出要求要乘坐試驗飛船前往火星,因為他們為了這一天已經等待了十幾年的時間,不想再繼續的等待。對於科學家們的請求,國際火星聯合探索指揮部予以了否決,理由很簡單,飛船現在只是實驗飛船,動力系統的穩定性測試還未完成,搭載的火星試驗站分元件只是設施裝置,就算不成功這些設施裝置不能運送到火星,我們還可以製造生産,然而如果科學家乘坐試驗飛船,出了意外的,我們就會損失頂尖的科技人才,而且以未來號的速度而言,只要成功了,再一次補充燃料發射飛船進行火星運輸,也就是僅僅需要十幾天的時間,完全沒有必要現在就讓科學家們去冒險。對於國際火星探索聯合指揮部的最終決定,科學家們雖然依然有著不同的意見,但還是表示理解,而且一想到只要試驗飛船成功返回之後,就可以在大約一個月之後前往他夢夢寐以求的火星開展自己追求了大半生的科學研究,他們都感到無比的興奮,至於到底哪些人能夠成為第一批前往火星的幸運兒呢,一時之間成為了網路上熱議的話題。
2076年8月19日,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和檢測之後,“未來號”試驗飛船迎來了它的測試,這次未來號不僅僅承擔者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的測試工作,同時“未來號”裝載了近500噸的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由於更多的新型材料的使用體積龐大的“未來號”的自重還不到100噸。裝載著火星試驗站分元件的“未來號”現在的重量接近600噸,已經接近了位於中國西部的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超導電磁推進器的極限。而為了能夠將更大更重的飛船直接推送到太空中,另一座更大型超導電磁推進器正在緊張的建設當中,預計建成之後的推力足以將1000噸以上的飛船送往太空。
“未來號”靜靜的停在超導電磁推進器的軌道上,在控制大廳裡工作人員都在緊張而有序的忙碌著,為了能夠實時的報道這一次“未來號”的發射工作,全世界各國的記者早在半個月以前就透過申請來到了發射中心的媒體大樓,今天在發射場周圍,全世界眾多媒體的記者也都在緊張的等待著,在全世界各地的電視、電腦前,幾十億認得眼睛都在緊盯著螢幕,等待著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到來,為了能夠讓人們能夠觀看這一次的“未來號”發射的直播,世界上的眾多公司、企業紛紛在這一天給員工放假。
時間一分一秒的慢慢流逝著,距離飛船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此時此刻全是接幾十億關注的目光聚焦在了這裡,此時此刻人們有了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越是接近飛船發射的時間,時間彷彿停止了一樣慢的出奇。北京時間下午16:32分在飛船起飛的最佳視窗時間,總指揮王新陽下達了飛船發射的命令,10-9-8-7-6-5-4-3-2-1-0-發射,就在那一瞬間,超導電磁推進器産生的強大推力將接近600噸重的“未來號”推離發射軌道,“未來號”夾著雷霆之勢,隨著“未來號”與空氣摩擦發出的轟鳴聲,“未來號”急速的上升,3分鐘之後“未來號”飛出大氣層緊接著進入了地球近地軌道,進入近地軌道的“未來號”在近地軌道上進行了約10分鐘的飛行之後,調整飛行姿態,啟動了核動力超高壓迴圈式推進系統,就在那一瞬間,“未來號”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未來號”飛船達到極限速度的同時,它在近地軌道和靜止軌道的交叉點瞬間轉移軌道,進入了離地球3.6萬千米的靜止軌道。在僅僅10分鐘之後,飛船在臨近靜止軌道與火星軌道的交叉點,機動變相以150千米秒的速度轉軌到了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的“未來號”調整飛行姿態,向著火星飛去……
看著“未來號”成功的完成幾次轉軌,按照預期進入火星軌道平穩的向火星飛去,控制大廳的王新陽宣佈,“未來號”發射工作圓滿成功,“未來號”現在正在以每秒150公裡的速度飛往火星,如果一切順利“未來號”將在106小時之後進入火星近地軌道,向火星投放火星試驗站的分元件,然後變軌返回地球。王新陽的話音剛落,大廳想起來了雷鳴般的掌聲,發射場附近的工作人以及各方媒體的紛紛振臂歡呼,電視機前、電腦前觀看“未來號”發射觀眾們無不歡呼雀躍;很多老科學家,那些執著的空天探索者們,為“未來號”的成功發射而老淚縱橫、激動萬分,“未來號”的成功發射,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轉折,代表了人類探索太空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這次提升僅僅是剛剛開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那個有著無限思維的中國小夥子,劉海濤的無限遐想中,還會有更加先進的思路和理念被應用於現實,到那時候也許我們真的可以將速度超越極限,達到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