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的環形試車道上,技術人員在緊張的為賽車做著檢測,從國內來的技師一個個緊跟著這些外國人,盯著他們手上的動作。
東星車隊的第一輛1賽車,代號8701,經過多次改進,在12中旬組裝完成。
這臺賽車搭載的是本田1.5渦輪增壓6167引擎,擁有4r增壓值,最大出力為1050匹馬力峰值。
林強生得知,除了他的車隊選用這款引擎之外,還有威廉姆斯車隊和蓮花車隊均使用本田167引擎,且參賽的車隊大部分都是使用渦輪增壓技術,效能明顯強過使用非增壓引擎的車隊。
蘭博基尼為東星賽車提供了底盤技術,帕加尼公司提供了大部分的碳纖維元件。
本田除了提供引擎支援以外,還提供了一套電子檢測系統,這套系統能夠在比賽中時時反饋賽車的情況給車手,據說其他車隊也都採用了本田的這套技術。
林強生已經指示蘭博基尼開始研發3.5升排量的新引擎,以適應89年賽季的新規則。
他知道那一年國際汽聯已經對渦輪增壓技術忍無可忍,在1賽場上全面禁止渦輪增壓引擎的使用。
蘭博基尼公司僱傭了前法拉利車隊經理丹尼爾奧德託,讓他經營一家名為蘭博基尼工程的公司,並委派著名賽車工程師茂羅福吉亞里擔任技術總監,由他主管設計並製造一臺12引擎,以符合1989年1新的3.5升引擎規則。
8701賽車使用深藍色塗裝,車頭鼻端兩側有細窄的湛藍色做過渡,垂直翼和翼板則是黑色的。
在車手頭頂上的那個煙囪似的進氣口,是用來給發動機燃燒進空氣的,提供引擎氣體的就只有這一個口。由於賽車上部的氣流最多,衝擊力也更大,擁有比較好的進氣效果,可以利用車速提高進氣壓力來增大發動機功率。所以賽車只需要這麼一個發動機進氣口在上面,也免得路面雜物飛進去,影響引擎工作。
當然將進氣口設在車最前固然更好,但1引擎中置,位於座艙後。進氣設在前面結構不合理,且因進氣道太長會加大進氣道自身的阻力,得不償失,所以種種因素下1發動機進氣選在車手頭頂上。
而車手座艙兩側的碩大進氣口,像是飛機引擎進氣口似的,是用來給引擎等裝置散熱用的,同時還能起到導流的作用,給賽車較小阻力。
散熱需要的空氣量極大,但對進氣總壓要求一般,不像引擎燃燒需要空氣壓力越大功率越大,這裡只要求進最多的空氣,故兩個進氣口尺寸非常大,由於車速很高,外界空氣對於引擎來說已經很低了,可以帶走大量熱量。
由於這兩個進氣口距離地面很低,所以難免跑進去一些雜物,在比賽時工作人員需要及時清理,否則引擎溫度過高就會導致爆缸。
年輕的英國賽車手達蒙希爾坐進了駕駛艙,從1981年開始,他曾分別作為摩托車、方程式福特、3、3000車手出現在賽場上,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他受邀請來到摩德納工作,26歲的小夥子很快接受了東星車隊的試車手合同,達蒙希爾更期盼著成為東星1車隊的正式賽車手,把這裡作為征戰1賽場的起點。
林強生當然也想簽約那些著名的車手,如塞納、曼塞爾等名星車手,但是這些人都是相當受追捧的,大把的車隊懷揣數百萬美元的合同等著他們,本身這些人的個性也非常獨特,到了這個級別他們已經有了挑選車隊的資格。
而像舒馬赫這樣的90年代的英豪,現在則太年輕了,就算林強生現在去和人家簽約,成長期太長,變化太多,再說也等不了那麼長的時間。
場邊,尼基勞達帶著紅色遮陽帽,遮擋著他臉色的疤痕,他沉著的巡視各個崗位,透過耳麥和達蒙希爾聯絡後,向旗手發出了指令。
林強生的心猛地提了起來,就像是被巨人拽著他的內臟一樣,感覺整個人都空嘮嘮的。
儘管引擎和底盤等零部件經過了一道道檢查,確認沒有問題,但是他還是相當緊張。
達蒙希爾向場外的眾人揮了揮手,他鎮定心神向前看去,同時握緊了方向盤,並輕踩了幾下油門,引擎突然爆發出猛獸一般的吼叫聲,嗡嗡嗡...
林強生站在場外注視著這輛科幻感十足的賽車,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的距離觀察1,而且還是自己親眼看著它被製造出來的,感覺無比激動。
場邊車隊的中國成員們,也是激動的大氣不敢喘,這將近30個人的身高在1米751米85之間,這個水準應該接近1車隊的平均水平了。他們每個人都經過刻苦訓練,拼命的練換臺,每個人都想在車隊裡留下來,不願意被淘汰。
今天,老闆就坐在場邊,看著他們發揮,每個人都激動得輕輕顫抖。
“1,2,3...”隨著黑白格相間的旗子下落,希爾迅速掛擋,開出了始發點,賽車引擎發出越來越大的咆哮聲,速度很快的提上去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是一處小型的圓形賽道,摩德納並沒有標準的1賽場,林強生緊張的舉起望遠鏡觀察著繞圈的一號車,他最怕出事,撞一下百萬美元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