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巢的大腦不是一個,而是根據蟲巢不同組織器官,分化出了不同功能的大腦,以及統籌全域性的中樞大腦,這樣類似叢集電腦的工作模式。
只要蟲巢需要有什麼功能,就會發育出相應的獨立大腦來控制,比如附負責蟲巢的營養吸收,負責蟲巢發育,還有負責蟲巢的孵化等等,這些都是底層功能大腦,是具有自我獨立運營能力的。
為了統籌整合這些相互獨立的功能大腦,蟲巢還有一個負責整合的中樞大腦,來協調蟲巢總體發育。
一開始李維斯想要直接控制那些複眼器官,但是誰能想到這樣每天觀看大量的宇宙星系影像,分析它們距離他有多遠,適不適合居住,是個無比繁重工作。
於是他便把這些事情一股腦的丟給了蟲巢,讓蟲巢自己發育出了一個專門分析觀測的大腦。
經過那些複眼陣列不斷搜尋,總算是找到了一個距離他最近的星系,才三光年遠。
但是十分遺憾,李維斯所在的這可小行星的速度只有幾十公里每秒,連光都要跑三年的距離,李維斯的小行星想要到達那個星系,也至少的需要數萬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無異又是一段漫長無比的旅程,而且更讓人絕望是,那個星系還不在這顆小行星的前進軌跡上,而在這顆小行星的前方最近的星系,則有五十光年。
是繼續向前走,還是調頭呢?
調頭這是個問題,直徑上百公里,體積數萬的立方千米,質量在上億噸小行星怎麼調頭呢?難不成還能給它裝個火箭發動機不成?
火箭發動機李維斯是沒有的,蟲巢更是造不出來這麼高科技的東西,不過李維斯還有別的辦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初中物理的水平,誰會不知道呢?
在茫茫宇宙,你向前丟一個東西,在反作用力的推動下,你也會跟著後退。
這就是李維斯想到辦法,從這小行星上往外丟東西,利用這種反衝作用力來改變小行星的航向。
不過這就需要來幾個大傢伙,用足夠大的力,丟出足夠還有足夠多,足夠重的東西來才能改變這顆小行星的航向。
為此李維斯又在自己基因庫裡面搜尋起來,找到了一種巨大的,像是馬陸一樣的生物。
這種生物不知道是宇宙哪個星球上的產物,能長到上百米,頭部有著兩個枚巨大的牙齒,能夠迅速的在土中挖洞。
而這種生物還有一個惡趣味,那就是會吞食他們挖掘的土壤,然後從後部的洩殖腔噴出來,吸引異性交配。
於是這種奇葩生物便成了李維斯改變小行星航跡的首選,這個小行星別的沒有,土還是挺多的。
就這樣李維斯便將這種生物基因重新修改,並融入了其他生物的基因,讓這種生物變成了蟲巢一個附屬器官。
經過縝密演算,李維斯推匯出了合適的修改小行星軌跡的地點,於是蟲巢便有鋪設了十條管狀器官過去,然後讓末端發育成了十隻巨大的馬陸蟲。
這些馬陸蟲依靠與蟲巢相連的管狀器官提供生命所需,根本不需要進食,於是它們便整天的挖土,吃土,吃成了一個大胖子。
然後抬起巨大屁股,利用體內腔道的強力收縮,將吃下的土高速噴射出來,一點點改變了小行星的軌跡。
經過連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這顆小行星的總算是劃了一個巨大麴線,轉向了距離最近的那個星系。
喜歡中古星球請大家收藏:()中古星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