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其實是在問:你的班子當中有女性嗎?這一點在國際上其實已經是一個共識。作為一個男性我不得不服。因為男性是個目標動物,當一個事目標清晰、路徑明確的時候,男性很擅長,而女性更擅長協調關係,當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大量需要跨界整合,柔性溝通的事情,一個班子如果男女搭配,更能從容應對。這個變化會給多少女性帶來新的機會。過去常說的那塊針對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有可能就此打破。你看,因為更擅長人與人的連線,未來女性的財富能力就會顯著上升。
你問我,錢從哪裡來?香帥的研究告訴我們,錢從自己的勞動裡來,錢從更多的人和人的連線中來。
我們要特別澄清一個可能的誤解,連線人和人的能力成為財富槓桿,這可不是花言巧語搞關係,而是透過連線人,提高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
今年,我在汪丁丁老師的一本書《思想史基本問題》裡,看到一段話。
他說,一個人花5分鐘就能想清自己生活的意義。5分鐘能幹嘛?汪丁丁說,就是問自己5個問題,並誠實作答。這5個問題是:你是誰?你幹啥?你為誰幹?別人需要你嗎?你幹了之後,社會變得更好了麼?
這真是5個神奇的問題,你每能回答一個,就會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線深了一層。與此同時,每能回答一個問題,你也分明地意識到,有大量的人,他們的連線能力被你甩在了身後。
這五個問題你答得越清楚,你的財富能力就越強。
第五部分:教育在發生什麼變化?
接下來,我為你帶來今天的第四份報告《全球教育報告》,來自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
提起教育兩個字,摸著良心說,你什麼感受?
我的感受是,這個話題成了全民焦點。
來看一個資料。新榜的徐達內給我看了一張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眾號,同時有“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裡,有3470篇,閱讀超過了10萬+,平均每天將近10篇。“家長”“父母”’和“焦慮”連在一起的10萬+,有6751篇,每天18篇。我們這代父母確實很焦慮。
向“時間的朋友”提供的“教育焦慮”話題爆文統計
假如陌生人見面沒得聊,那就聊聊教育準沒錯。
我今年聽說了一個段子:兩個北京海淀的家長聊天,一個問另外一個:我們家孩子4歲,1500個英文詞彙量夠不夠?另一個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我還聽到過這麼一件事:為了讓孩子能上好學校,一波家長,用盡各種辦法,偷偷摸摸地給孩子報補習班,當然,補習班這事,學校是不提倡的。那沒上補習班的家長呢?也沒閒著。聽說這件事之後,偷偷摸摸舉報了這些補習班。
我們家閨女3歲了,聽到這事我也很焦慮啊。
那麼,這個焦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早幾十年沒這樣啊。有很多種解釋:比如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名校的畢業證,社會的好多門你都敲不開;還有人說是因為經濟發展了、教育工具多了,軍備競賽當然就升級了;也有人說人工智慧要替代人類,把這一代家長嚇著了。
但是,我聽到最開腦洞的一個解釋是,因為當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學教育改變命運的一代人,也開始養育孩子,這些被稱為“考二代”的孩子,衝進了教育市場。他們最相信教育改變命運這條道理。因此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這條賽道。讓下一代重複這個過程。就像玩遊戲,突然有一批付費玩家集體上線,競爭怎麼可能不激烈。
我還不能勸你別在意,哈佛前校長,德里克·博克不是說過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教育這個焦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它會變換一種樣式。
坦率地說,人為了自己成長而感到焦慮,可能永遠沒有解藥。人類文明本來也依託於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焦慮會變換成別的樣子。
所以我們委託沈祖芸老師歷時一年進行的研究,價值就在於此。她在過去的一年內訪談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學校,12所世界名校,她發現,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慮一個問題:工業時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資訊時代的需求。
而沈老師今年最核心的洞察就是: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
你就想一想,今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一件事,不是一個綜合挑戰?別說做一個新產品、組織一場大活動,就是為你娃找個好幼兒園,給家裡的房子裝修,對你來說,哪個不是挑戰?哪個挑戰跟以往是相同的?哪個挑戰是隻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能應對的?
為了應對這個變化,有一些學校已經在往前探索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沈祖芸老師在過去一年,走訪了很多學校,她發現,很多學校已經從題目入手,來重新組織課程體系。比如咱來看一道小學裡的考試題——
如果你想增加一個節日,增加哪個節日,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想減少一個節日,減少哪個節日,理由是什麼?
你看,這都不是考你任何領域的知識,這是給你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看你如何應對它。
再給你看一道中學語文題,這是我去參觀北京一所名校的時候,隨便走進一個教室,當時正好趕上他們在學史記。怎麼學呢?背司馬遷的生卒年份?還是朗讀精彩節選?都不是,他們的任務是:給一個《史記》裡的人物寫一份求職簡歷。
你看,這還是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它牽扯的知識有哪些呢?
要想給劉邦寫簡歷,首先,你得對劉邦的生平背景足夠了解,有哪些工作經歷,擅長做什麼,有哪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脈資源。
其次,你得了解他應聘的那份工作,你得知道這個工作需要什麼能力。
更重要的是,你還得有本事穿越到劉邦的內心,站在他的立場上,幫他透過這份求職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銷。
你看,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
你發現沒有,當你還以為學校只是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始了自我進化。從教學階段開始,讓課程對接真實世界的挑戰。
十一學校聯盟的總校長,李希貴跟我們說,課程這個概念本身都在發生轉變。課程是什麼?不是知識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會上的那些挑戰,孩子們將來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打包濃縮,變成課程,讓學生們提前體驗。提前觸發孩子們的稟賦。
比如十一學校的戲劇課,一般人一聽這個學校開戲劇課,就覺得這個學校條件真好,能學藝術。但在十一學校。戲劇課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