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完“六畜的馴化”後,又講“制定氏族姓名”這一塊。
擦出一塊黑板。
歷史老師挑了一根淺紫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將“族”“氏”“姓”“名”這四個字寫下來,然後,又用粉筆將“氏”和“姓”兩個字,圈在了一起,分別在兩個字下面,用綠色的粉筆做了標:
“氏”是男。
“姓”是女。
關於這個,歷史老師講的很簡單……
“氏就是爸爸的姓,姓就是媽媽的姓,名就是你自己的名,族則是一個氏,或者一個姓的群體,或者以氏為線索、根據,或者以姓為線索、根據……”
暖暖秒懂……
“氏”和“姓”二者所代表的,不就是“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麼?暖暖很自然的,想到了一個人: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不就是贏氏趙政麼?
他是贏氏、趙姓――他的老子異人是贏氏,他的老孃是趙姬,姓趙!
“贏氏趙姓……這個,原來是這麼一個意思!”暖暖的心中暗道。這些知識,是她曾經不知道的,所以聽的很有趣。講明瞭這四個字的含義後,歷史老師便開始帶著大家,進行考證、探索,最後才說了這四個字的發展歷程。
女媧定“名”,時為母系社會,子、女長大後,便離開部落,開枝散葉,而後男子以名為氏,女子以名為姓……一個一個,新生的部族,遍地開花。這些部落,以自己的氏、姓作為部落的名――國名。
後來,人類繁衍、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新的規則出現了:
因為各個地方,都有“國”,所以當人到了什麼地方後,便以那個地方的“國名”作為姓氏,舉例來說,一個人到了一個叫做“呂”的地方生活,那麼他就姓“呂”了……規則,就是這麼的簡單、粗暴。
這樣的規則……
一直延續到了秦王朝的出現,才是終結!
那本就是一種分封制的產物,沒有了分封的制度,大一統的王朝,自然是不會存在那種將人封到一個地方,然後按照那個地方的“地方名”作為姓氏的傳統了――一個叫做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結束了這一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後來……
就這樣了。
“呼……”
重重的撥出一口氣,暖暖的心中,沉甸甸的。
講完了“氏族姓名”這一偉大的創舉之後,歷史老師稍微頓了一下,讓同學們喘口氣。然後,他才是繼續講解“婚姻制度的確立”和“製陶”“制樂”……
“婚姻”是人從“動物性”進化為“社會性”的一種標誌。
女媧造人: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那隻能算是猿猴、猩猩,而不能夠稱之為“人”,哪怕是已經能夠簡單的,使用一些“工具”,亦只是動物――大猩猩也知道用樹枝沾了唾沫粘螞蟻!只有當脫離了“動物性”之後,進化為“社會性”,那才是人。
所以――女媧造人。
沒錯。
女媧之前,只有“動物”而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