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茂聽黃尋說得頭頭是道,不禁歎服道:“黃校尉果然不愧是父親稱讚的沙場宿將!這次得黃校尉之助,我定能救出二叔,擊殺潘平這逆賊”。
接著賀茂下令道:“全軍聽我號令,目標餘姚。擊殺逆賊潘平,救回二老爺。全軍出征”!
賀傢俬兵聽到賀茂的命令傳達之後,皆震聲響應。
“擊殺潘平!救出二老爺”!
賀茂見手下軍兵氣勢甚宏,對黃尋說道:“黃校尉之言是也!我下達軍令之後,果然軍兵們的氣勢都起來了”!
黃尋回道:“因為軍兵們都是受賀家庇護之恩的人。現在由賀公子統軍去救援二伯,軍兵們自然感到要償還賀家庇護之恩。當然會群起響應,士氣如虹”。
“說得好!黃校尉,在下表字‘敬先’。你稱我表字即可”。
“既然如此,我表字‘遠達’。敬先,你也呼我表字就行”。
“好!遠達,此次有你相助,我就放心了。不然讓我一個書生去幹這等大事,我還真擔心能不能辦成啊”。
“敬先安心,誰都有第一次辦事的擔心。想當年我初從軍之時,也是如敬先一般提心吊膽。但只要上過戰場,這些都會好起來的”。
“既然遠達如此說,我便放心了”。
賀茂說完之後,率領全軍出發,直向餘姚行去。
紮營休整之時,賀茂跟黃尋就如何解救賀景進行商討。
賀茂由於是以公子身份第一次領軍,所以賀廣還是派了一個輔佐之人幫助賀茂。主要是告訴賀茂,餘姚、句章兩縣的軍兵構成,武將官員以及能內應賀家之人的訊息。
此人名叫丁固,其父乃是故會稽郡功曹從事丁覽。後丁覽早逝,時任會稽郡丞的賀廣本著同僚之誼,厚恤丁固。丁固感賀廣之恩,故依賀廣手下為門吏。
賀茂與黃尋商討如何解救賀景,自然是將知曉餘姚、句章兩縣情形的丁固召來詢問。丁固與賀茂見禮之後,賀茂問道。
“丁固,家父說你知曉餘姚、句章兩縣的情勢。你且說說兩縣之中,是否能有人為我賀家所用。起兵逆擊潘平,救我二叔得脫危困之中”。
丁固聞賀茂詢問,出言回道:“稟告公子,我知潘平此次之所以能起事作亂,全靠其父原來的親兵統領潘達之助。
潘平犯事被流放句章後,其父潘璋之部曲被陛下劃歸給朱然將軍統領。潘達不服,帶領原親兵百人下野。得知潘平被流放句章後,率領這百人暗中潛入句章。在利誘句章縣賊曹從事岑瑞之後,又徵得地痞無賴三百人。
然後賊曹從事岑瑞又將其控制的百餘縣兵,跟潘達會合後終於襲殺了句章縣令,徹底掌控了句章縣。但句章縣無優良大船出海。潘平若想渡海投魏,還得去餘姚縣建造大船,方能得逞。
所以潘達又設計謀,扮作商隊,帶領親兵百人進入餘姚,挾制了賀大人。而潘平坐鎮句章,繼續徵集當地無賴入伍,與潘達成犄角之勢。
現在潘達在餘姚縣緊急趕工,建造大船。欲率領潘平在句章徵募的數百人,一起渡海投魏。以充作自己在魏國之部曲私軍。這便是潘平謀逆全部之經過”。
黃尋聽得此人將此次事件始末,講得清晰明瞭。知道此人實有才幹,不禁重視起來。問道:“在下乃是建忠校尉黃尋,不知先生名諱”?
“黃校尉客氣了。在下丁固,表字‘子賤’。見過黃校尉”。
“哈哈。先生此字甚好!昔曹子建才譽中夏,文名之盛無人出其右者。先生亦字‘子建’,定是腹有才華之人。此次解救二伯,還靠先生出謀劃策了”。
“黃校尉謬矣!在下之字乃是‘貧賤不能移之賤’,非是與曹植同字也”!
黃尋聽到這話,瞬間臉紅了,說道:“先生見諒,在下乃是武將,不懂這其中之緣故。衝撞了先生,請先生勿怪。我在此向先生道歉了”。
黃尋說完,對丁固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長揖之禮道歉。
丁固本來是很生氣的,任誰被人弄錯了名字也生氣啊。但見黃尋如此大方有禮,丁固這氣頓時消了。扶起黃尋說道。
“黃校尉,不必如此負咎。我這表字的確被很多人誤解,這也怪不了黃校尉。不過適才黃校尉稱呼賀大人乃是二伯。不知黃校尉與賀家有何親緣”?
“先生不知。我本是故奮威將軍孫泰之外甥,舅母乃是山陰賀侯爺之女。我尚是白身之時投靠舅母,後得舅母之薦舉,見到了賀侯爺。
賀侯爺賜我表字,從張文遠、李文達兩位名將之字中各取一字,賜字‘遠達’。又我本名黃尋,賀侯爺以此喻為‘尋遠達之’。讓我投身軍中,征戰沙場,為國報效。因我舅母為賀侯爺之女,所以賀侯爺讓我可稱侯爺為外祖,故才有此親緣”。
黃尋說完之後,賀茂說道:“原來遠達竟與我們賀家,有此淵源。我竟從未聽父親,跟我提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