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野望——桓溫傳 > 第六十二章, 文藝風流

第六十二章, 文藝風流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戀上美女上司 醉東漢 最強特種兵之龍刺 我才不會愛上什麼徒弟 隨地撿貓 星際職業中醫師 失格練習生與得體社會王 秦時明月:為皇 我的油畫成精了 空間之異世養家 我需要你 開掛戀愛系統(快穿) 〖短篇〗帶著閨蜜去隱居gl 今天份的死亡來了嘛 三國武聖 化龍 吉祥太平 心於長熙 徒弟他就是不吃藥 三國新馬超

東晉在漢字書法的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這段時期書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桓溫幕府的文人當中善書者亦不少。《書小史》卷五載王珣“善行書”,《淳化閣帖》卷二輯有王珣《末冬帖》。王徽之善草、行和正書。《宣和書譜》卷七載,王徽之“作字,亦自韻勝”。郗超長於正書和草書,他的書法尤重創新,為時人所推重。就連桓溫自己也長於行、草,字勢遒勁,有《大事貼》和《旱燥帖》傳世。

桓溫幕府中也有不少人才善於繪畫:郗超善畫,高僧於道邃卒後,“郗超圖寫其形,支遁著銘贊”;愛好文學的顧愷之更是繪畫方面的藝術大師,《歷代名畫記》卷五錄有他的繪畫作品有四十件,是被收錄的先秦至魏晉時期作品最多的作家,其撰有《論畫》、《畫雲臺山記》等繪畫理論作品,在理論和實踐上把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推上了第一個高峰。桓溫本人也是個頗具欣賞水平的繪畫愛好者,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載:“桓司馬每請長康與羊欣論書畫,竟夕忘倦”。“又桓溫嘗使王獻之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檸牛,甚妙”。

在音樂方面,桓溫幕府中以桓伊成就最高。桓伊善吹笛,有“笛聖”之稱,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據他遺留下來的笛譜改編的。桓伊的輓歌與袁山松的《行路難》辭、羊曇的唱樂,並稱“三絕”,謝安贊嘆他對於音樂是“一往情深”。至於謝安本人,《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遞臺輔,期喪不廢樂。”朱長文《琴史》卷四雲:謝安“家有名琴,後為齊竟陵王所寶。以此知太傅之工琴也。或曰嘗作《昇平調》雲……太傅輕戴,但與論琴書。戴無吝嗇,論琴盡妙”。

與崇尚虛言的司馬昱揚州集團明顯不同的是桓溫的幕僚集團顯得更加的博學勤政和注重事功。桓溫幕僚集團在史學方面有很多出眾的人才,習鑿齒、袁宏、袁喬、孫盛、羅含、伏滔等人都以治史著稱:習鑿齒“史才不常”,晚年朝廷欲“使典國史,會卒,不果”,其著有《漢晉春秋》四十七卷、《襄陽耆舊記》五卷;袁宏著《後漢紀》三十卷和《竹林名士傳》;羅含著有《湘中志》;孫盛著《魏晉春秋》二十卷和《晉陽秋》本名《晉春秋》,後來為避簡文帝母親鄭阿春的名諱而改名。)三十二卷;伏滔著有《正淮論》上下二篇行於當世。

桓溫為了籠絡文學之士,經常與帳下文人遊宴賞會,詩文遊戲,因而一批因參加聚會而風度傾人的雅士便趁此機會脫穎而出。如車胤,最善於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

話說有一年過重陽節的時候,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桓溫的三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參與了,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列席其中。龍山在姑孰城的南部,西瀕長江,似“蛟龍”盤臥江岸,東面與謝家青山隔水相望。龍山四面環水,山形奇特,山色秀美,景色醉人。龍山的景色以秋天為最,秋高氣爽之時,漫山楓葉紅遍,登高望遠,頗具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因此,“龍山秋色”被納入“姑孰八景”之前列。就在這次桓溫組織的龍山宴集之時,正當觥籌交錯的時候,席間突然一陣山風吹了過來,竟吹落了陶淵明外公孟嘉頭上所戴的帽子,醉意朦朧的他卻渾然不知,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在地上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諮議參軍孫盛寫了一張字條,以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的糗事。孫盛寫好後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寫得不賴,想乘酒興調侃孟嘉一番,便把紙條壓在了他帽子下。孟嘉回到自己的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孫盛損他的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仗著微醺的醉態,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了一篇詼諧有趣而文采斐然的答詞,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作自我解嘲。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其答詞,無不擊節嘆服其才思敏捷。於是,孟嘉便被視為氣度恢弘、風流倜儻、瀟灑儒雅的代表,甚至後來把這種文化基因遺傳到了外孫陶淵明身上。

桓溫所興建的姑孰城東南方有一座山峰兀然突起,遠遠望去,如雄獅盤踞,此山後面的甑山和藏雲山綿延如帶,如同拱衛著的姑孰城的兩列衛士,而城垣邊的淩雲山又恰似這雄獅足下的繡球,這便是以“白紵歌舞”聞名於世的白紵山。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在白紵山下練兵,在山上休閑,至今還留下了掛袍石、桓公井等遺跡。《太平禦覽》卷四六《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紵山,在縣東五裡,本名楚山,桓溫領妓遊此山,奏樂好為《白紵歌》,因改為白紵山。”

白紵,即白而細的紵麻,“質如輕雲色如銀”,是製作舞衣的上乘佳品。姑孰自古以來是優質紵麻的著名産地,“其女多事紡織”。古代姑孰因山水秀美被譽為“山水都”,這裡既是沿江重鎮、交通樞紐,又是金陵畿輔之地,不少達官文人聚集於此,閑暇之時既可覽勝抒懷,又可欣賞“白紵歌舞”。

“白紵歌舞”初始於漢代,三國時已成體系,流行於吳地,為民間的吳歌吳舞。初為獨舞,後發展為群舞。晉以後,漸為上層文人所喜愛,成為宮庭皇室常備節目。“白紵歌舞”由身穿用白紵舞服妙齡女子演出,她們載歌載舞的時候,其歌聲悠揚,其舞似輕雲。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常在楚山上宴集身邊的幕僚和文人雅士欣賞“白紵歌舞”,使姑孰成了當時聞名大江南北的“白紵歌舞”的大騷場。從晉無名氏《晉白紵舞歌詩》的鋪陳裡面,我們可以意淫一下這“白紵歌舞”的絕美:

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

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容儀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隨世而變誠無方。

舞以盡神安可忘,晉世方昌樂未央。

質如輕雲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

制以為袍餘作巾,袍以光碟機巾拂塵。

麗服在禦會嘉賓,醪醴盈樽美且淳。

清歌徐舞降只神,四座歡樂胡可陳。

雙袂齊舉鸞風翔,羅裾飄颻昭儀光。

趨步生姿進流芳,鳴弦清歌及三陽。

人生世間如電過,樂時每少苦日多。

幸及良辰耀春華,齊倡獻舞趙女歌。

羲和馳景逝不停,春露未晞嚴霜零。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三國之無上功勳 他送了我只兔子 攻了情敵後被追愛了